银行“钱荒”,换个说法,就是银行手头资金入不敷出,吸收的资金跟不上“挥霍”,业务扩张太快。最终出现这种局面,可以说是银行咎由自取,而银行在业务经营上敢把步子迈大,和此前盈利持续高速增长不无关系,2011年、201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就超万亿,赚钱赚到不好意思。 虽然钱赚得多,却不能说银行盈利能力强,一大部分是存贷息差大这一“政策红利”的结果。事实是,2012年银行利润增速放缓,其中四大行的增速更是上市以来最差的一年,五大行年报显示,其不良贷款总额已达到3274.84亿元,占了净利润总额的近42%。种种迹象显示出,银行的好日子似乎走到头了,近期的“钱荒”应是个较为明显的信号。对此,银行应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水平,而在政策上,则应该在这方面推银行一把,比如加速利率市场化。 面对近期的“钱荒”,市场对于降息和降准的呼声越来越大,降息应是要促使闲散资金流向银行的理财产品为银行注血,同时也可以为企业降低还贷压力、提高偿债能力,而降准可以减少存款准备金缴纳则等于是直接给银行补充资金。幸好央行仍然淡定,不为所动。反之,如果央行为银行救急,则有被绑架的意味,并不公平,也无益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此时,更应当给银行以明确的信号,告诉他们要自己想办法,应该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竞争水平。以此为契机,加速利率市场化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利率更大程度的市场化,可以让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资金,同时,经营成本的提高,贷款利息的降低导致盈利减少,会倒逼银行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在业务扩张上更谨慎,如在贷款上会更加保守,加强对目标企业财务、还贷能力的审核,使钱流向盈利、还贷能力都更强的企业手里,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不无益处。 总之,“钱荒”是银行自己造成的,应该由他们自己搞定,即便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也是银行应有的经验教训,不能让银行总指望“父母”帮助解决问题,应该促使其加速成长,更大程度地为经济、社会服务,而不是持续扮演着“吸血鬼”的角色,廉价吸收公众的资金又让众多企业为银行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