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平:结合生产流通消费,全面推进循环发展
2013-06-25   作者:武枫  来源:中国名牌
分享到:
【字号

  2013 年1 月23 日,国务院颁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
  2013 年1 月23 日,国务院颁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如何解读这份战略计划,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

  记者怎样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本质?
  杨春平:很大一部分人是从“循环经济”的字面上望文生义,认为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就是循环经济,殊不知这仅仅是是循环经济定义中“资源化”的这部分。我国于2009年1 月1 日开始实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有一个明确表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活动的总称,简称为3R 原则。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其内涵是指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主要途径,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废物排放的目标。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组件或者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与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日益尖锐的矛盾的情况下,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后产生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宏观上表现为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三位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微观上表现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经济生产范式。
  循环经济产生有两个基本背景:一是上世纪50 年代已经完成工业化后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解决他们“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上世纪70 年代爆发的能源危机使人们认识到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迫使人们寻求资源永续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要真正化解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必须从以下三个关键环节解决问题:首先从生产源头上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量,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第三是在产品经过消费完成它的使用价值变成废弃物后,经过处理使其变成再生资源回到生产的源头。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杨春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的时间,中国经济(GDP)以年均近10% 的速度,实现高速增长,在经济总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是中国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的“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资源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刻不容缓。
  从2004 年开始,我们国家在钢铁、煤炭、石化、有色、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中的企业以及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社会等层面广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和环节推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能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基础保障。
  党的十八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较之十七大有了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其中的变化就是由十七大的“三个转变”改成十八大的“五个依靠”,前三个依靠继承了三个转变的精髓,更具有针对性,而增加的两个依靠分别是“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带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记者我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有何异同之处?
  杨春平:首先,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完成后开始发展循环经济,其重点都是放在对社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上。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行业分类的30多个大类中,我国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因此,我国要把生产过程源头减量和末端利用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核心,节约优先,把减量化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
  其次,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完全可以祢补工业化中期的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我国循环经济未来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杨春平:发展重点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在各个行业全面推行循环型的生产方式。二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在全社会推行绿色消费模式。
  概括起来,这三方面的发展重点可以分为四个主要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

  记者:《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有什么具体举措和亮眼的抓手推动重点任务完成?
  杨春平:在这方面还真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抓手和举措,这是在认真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围绕“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实施我国循环经济领域的“十百千”示范行动。
  即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 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000 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记者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企业、民众在其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杨春平:企业是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循环经济会落空。政府要发挥好政策、规划的引导和法律监督作用,同时政府一定要发挥环保的倒逼机制。民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全社会层面如何去开展的问题,如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
  其实消费模式也影响了生产方式。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是老百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贡献。

  记者:目前,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春平:首先是理念。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出现多年,但大众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还远没有达到预期。其次是技术创新和应用不够。很多情况下,节能降耗、产业链延伸、废物利用都需要技术创新。最后是政策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单个企业的某一些环节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一定能够盈利,所以需要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记者:国际上,哪些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杨春平:国外在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方面做得比较好。举个例子,在德国,报废汽车送到拆解厂后,首先是对现有零件进行质量检测,对符合再利用的标准零部件经过统一编码后,可以在其他车辆上直接更换。对不符合再利用要求的,在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都按照汽车品牌进行分类回收。另外,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厂商不仅负责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还要把责任延伸到包装物和废旧品的回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央财政拨付4.3亿促农产品现代生产流通发展 2013-07-09
· 发改委: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用电价格
2013-05-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