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自北京出租车价格改革以来,不少出租车司机向媒体投诉,出租车公司以提高车辆维修保养费等方式变相暗涨份子钱。更有司机称,自己所在的出租车公司连暗处的猫腻都懒得玩,明着在4月、5月给合同协议到期的出租车司机涨了份子钱,每个月单班每人涨1000元。 这算不算得上一个大家都能猜到的事实呢? 相对于个体的、松散的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毫无疑问是强势和高度组织化的。因此,在出租车牌照的垄断租金分配上,出租车公司是很容易在和出租车司机的博弈中占据上风的。对于此次的调价利润,前者既可以暗涨,也可以明涨,而后者却只有被动接受的惟一选择。尽管有来自政府监管部门和舆论的监督,但是这种监督的杀伤力有限,一是出租车司机亮明身份站出来与出租车公司对簿的可能性很小,这涉及到保不保得住饭碗;二是那些能够拿到运营牌照的出租车公司,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关系会差吗? 调价后的收入全部归出租车司机所有?这个事情发改委说了不算,交通委说了也不算,经济学说了算。作为一个垄断企业,出租车公司会按着垄断规律办事,这是不以官员意志和老板道德觉悟为转移的规律。就像把喜羊羊送到灰太狼面前,灰太狼只会因为笨而让喜羊羊跑掉,而不是将其松绑礼送出境。出租车司机获得全部调价收入,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假设,现实是很骨感的,灰太狼也没动画片里面那么笨。在丝毫不触动垄断格局的前提下,想将调价收入全部归司机,无异于与虎谋皮。 解决“打车难”,需要增加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否则这个职业没有吸引力,这大概是在出租车改革一事上的共识。但如何增加,不能只捏软柿子,而不去啃硬骨头。下游的消费者被转嫁了所有的成本,上游的垄断者出租车公司不伤皮毛,还保留着随时分食出租车司机增收的权力,“打车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得到缓解? 我们必须相信市场,而不能过于讨巧和避重就轻。经济学还有一个说法,凡是存在管制的地方,必有寻租和黑市。政府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市场管制起来,因为市场有自己的逻辑和力量,它会做出反击,会让这管制变得弊病丛生、效率损失和成本高昂。当前的北京出租车市场,既有数量管制,冻结出租车牌照的发放,又有价格管制,让“打的”价格反映不出供求关系,制造短缺。消费者难道很抵触涨价吗?如果是,有着加价功能的打车软件为何却受到追捧呢?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会倒逼出一个治理良好的出租车市场,市场力量会给出一个供求者相互妥协的出清价格,这个价格会让消费者打车没那么难,也会让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没那么困窘。还是那句话:供给若不自由,价格必是乱象,份子钱就会野蛮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