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金融经济出现了怪象:人民币存贷款继续走高,分别达到99.31万亿元和67.22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达到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即便如此,银行业近段却“闹钱荒”,短期资金拆借利率猛涨。而同期采购经理指数疲软,企业扩大生产意愿较低,中小微实体企业和“三农”资金困局并未破解。究其原因:一是随意扩张业务规模,资金多在银行之间回旋空转和套利;二是大量资金流向融资平台、房地产及产能过剩领域,造成资金回流困难。因此,李克强总理在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确保实体经济需求”。盘活存量货币,既对银行端正经营方向提出了警示,又指明了缓解资金供求矛盾的出路。对此,笔者认为银行业在盘活存量资金中,应把准“三关”: 把准政策落实关,矫正经营行为。国务院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给银行业开出了一剂清醒药方,银行业应认真领会,吃透吃准政策精髓,切实端正经营思想,消除一切私心杂念,克服阳奉阴违行为,及时澄清背离国务院会议精神的各种模糊认识;认真审视“经济活、金融兴”的内在关系,把全部经营精力集中到矫正经营偏离正常轨道的行动中来,坚决按国务院盘活存量资金的政策要求,取消相互之间资金“空转”和套利行为,稳妥处理中间理财业务占用资金过多问题,把控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关口,有效遏制资金流入房地产及产能过剩产业领域,使一切经营行为符合监管要求。 把准信贷投放关,守住经营底线。银行资金紧张,与银行信贷决策意识偏向存在很大关系;近年,银行追求资金高回报以及“重大轻小、重国企轻民企”的经营理念没有根本转变,对大型国有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等贷款有增无减;尤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期限长、金额大、现金流小,造成了信贷资金回笼缓慢,加大了资金紧张和风险压力。可见,银行业应从当前资金紧张原因中汲取教训,除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之外,及时研究并推出更切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信贷经营战略,在对待大中小企业和国企、民企中平均用力,消除“厚此薄彼”和“见利忘义”倾向,遏制信贷投放过分集中,分散信贷风险,确保信贷投放流向实体经济,实现资金高效、有序流动,使信贷行为与中国经济增长需求相吻合。 把准社会责任关,坚守经营方向。银行业只有服务并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银行资金空转和套利行为,不仅无法保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更加剧了社会资金分配失调和低效流动。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倒逼央行采用降准、回购央票等货币调控手段释放基础货币,这无异于饮鸠止渴:不仅造成市场流动过剩,也难有效促使货币存量的合理、高效流动,更会引发产业结构进一步失衡和社会物价上涨。对此,银行在做出任何经营决策前,应始终铭记社会责任:确保一切经营行为在不偏离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要求下拓展;确保一切经营利益首先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前提下实现;确保一切经营目标在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