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重申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思路与模式将从此前“总量大幅扩张”“换挡”进入“适度增长、结构优化”的新时代。 事实上,货币政策“换挡”有其深层次的经济金融因素。回顾以往,虽然近十年来以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财务费用占各项成本比重渐进趋降,但如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薄弱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却一直存在,甚至有数据显示80%左右的中小企业从未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表明“经济虚拟化”背景下货币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体制内正规金融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缺口也没有有效弥合,货币资金的“脱实就虚”正日益沉重地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着眼当前,年初以来社会融资总量的持续扩张与经济增长严重背离,最近公布的M2同比增速超过GDP增速的两倍。在社会融资总量跌创新高的同时,资金市场利率却仍然高企,银行间市场SHIBOR全线飙升。种种迹象均昭示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变得更加不协调,“货币空转”仍在加剧。 结合货币政策“换挡”转向的经济金融背景及国务院会议精神判断,我国资本市场正面临“短期承压、中长期向好”的挑战与机遇。 从总量范畴看,货币政策“换挡”意味着依托货币大幅扩张推升经济增长的时代或已终结,货币增速将进入“适度增长、结构优化”的新阶段,金融系统去杠杆化时代迫近,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资金市”将淡出,短期内整个资本市场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从结构视角看,货币政策“换挡”及货币增速的平稳增长为金融改革提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类金融机构有望协调发展,金融创新将更具活力,更多的货币资金将在政策引导下进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货币运行效率或将持续提高,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进而对资本市场产生中长期的潜在利好。 首先,作为货币政策“换挡”的重要基础性配套措施,我国将长期致力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破除困扰实体经济融资难的制度性羁绊。研究表明,直接融资在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构建直联机制,比间接融资更具成本优势,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有效途径。我国将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继续完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场外市场,不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舒缓间接融资依赖,扭转融资结构失衡格局,为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提供匹配的融资选择;改变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民间融资市场等融资渠道的分立格局,在统一均衡市场中合理安排融资结构,为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资金配置,提高市场效率,缓解企业融资压力。随着政策支持的有序落实和制度的持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必将迎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 其次,在货币政策“换挡”进程中,金融创新的活力将增强,尤其是资产证券化及其他融资业务可能快速发展,有利于盘活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缓解新资本监管办法实施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压力。同时,非融资业务的发展还有助于经营管理佳、金融创新能力强的部分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及盈利结构,并有效化解信贷集中度风险。 第三,随着货币政策“换挡”的不断深化,产业、行业意义上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必将更具针对性,诸如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均有望持续获得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而对相应行业或产业领域内优秀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