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资金催促银行业有所作为
2013-06-24   作者:章玉贵(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充分的信息和准确的数据是理性分析与决策的前提,从央行对商业银行间市场闹“钱荒”的反应动作来看,央行的表现应该称得上冷静和专业。

  银行业其实不差钱

  每年6月几乎是固定的“钱荒月”,但洞悉中国经济沉疴的最高经济决策层并没有为了简单的经济稳定而一再向影响力巨大的银行体系让步6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紧接着,在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这已是李克强一个多月来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尤其是“盘活存量”的定调,使得央行尽管面临四大行联手施压,要求缓解资金面的紧张程度,但此次央行不再纵容商业银行的扭曲行为,也让市场期待的通过放水激活流动性的幻想破灭。此举尽管引起了证券市场的波动,但对约束商业银行的行为边界,以更审慎对待金融风险,是有显性作用的。
  长期以来“躺在床上数钱”的银行业,其实根本不缺钱,而是为了局部和短期利益,将资金投入到那些能够带来快钱的领域,支持投机性活动,或者进入产能过剩行业,导致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投入的推动,引起了货币沉淀规模的膨胀,在拉长债务链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系统性经济风险的上升。
  在中国经济棋局中坐标地位显要的银行业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凸显关于银行业改革的上一轮制度设计的负效应正在陆续表达,更反映出市场期待的银行业改革暂时停滞之后有关市场主体行为的日渐扭曲,以及下一步改革的迫切性。
  应该承认,银行业改革这些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个显性的证据是国有银行的指标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在衡量银行业竞争力的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以及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方面,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均有显著改观。
  不过,握有最多金融资源并享有诸多政策红利的中国银行业,在渡过了“入世”冲击之后,其行为表现与市场与民众期待日渐背离。无论是名目繁多的乱收费,还是损害市场声誉的增发行为,乃至本就形成垄断格局的相关市场主体之间的参股甚至串谋,尽管可以让银行报表短期内变得格外好看,但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绝对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
  以四大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其市值跃居全球同业前列并不代表它们的经营与管理已臻世界级水准。全行业净利润屡创新高,不良贷款比率和余额降至历史新低,也并不表明中国银行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相信也不会有人承认中国工商银行在戴上“全球最赚钱银行”的帽子之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顶尖银行。
  在全球前六大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大国。甚至同为金砖成员之一的印度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而在中国,关于利率市场化一直存在激烈争论,甚至连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人更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向市场发出警告:贸然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放大银行与企业的“道德风险”,进而扰乱市场秩序,进一步拉大存贷差。其背后的用意很清楚:反对利率市场化。

  应该打破银行业的铁饭碗

  其实,周小川行长早已承认: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说,在既有的利益格局下,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之争实质是银行享有的制度红利存废以及延续之争。在金融创新方面尚处于求学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其赖以盈利的“铁饭碗”就是靠固定存贷差。也正是有了这个“铁饭碗”,才使得主要大银行对加息根本不在乎。因为信贷需求的任何下降可以被更高的利差抵消。最近10年,净利息收入在银行的利润构成中一直占60%以上。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3418.7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0.4%。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很难想象,一旦这个“铁饭碗”被打破,情形会如何?
  已经卸任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经警告,如果不能加速改革,银行业曾长期赖以生存的那种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此高投放促进经济高增长的经营环境将渐行渐远。
  真正的危险还在于:一旦中国银行业在垄断与暴利的环境中浸润太久,不仅转型的动力将显著降低,而且造成转型边际成本的大幅上升,甚至利用其在政府与市场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纽带,影响银行业改革的进程与路径,降低政府对银行规制的取向,进而形成阻碍金融改革的强大利益集团。如若这种格局进一步巩固,不仅有可能放大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也使得中国在下一步的全球金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转型需要金融业配合

  中国也许能在5年内将经济规模做大到15万亿美元。但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体系业已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得我们必须格外警惕可能遭遇的转型停摆。如果继续放任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如果银行体系不能尽快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并使自己的行为契合普适性的市场规律,则中国银行业不仅有可能挥霍掉来之不易的比较优势,更将失去构建竞争优势的时间窗口。进一步的,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
  当今中国,经济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亦很严重,在这种约束条件下,必须格外小心资产泡沫膨胀之后引致的系统性经济风险。如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局部风险的扩散和累积将有可能演变成系统的经济与金融风险,而民生福利和财富增长的不协调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如若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很有可能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定时炸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传递金融调控三大信号 2013-06-23
· 李克强三提"盘活存量货币"传递政策新信号 2013-06-21
· 货币政策新思路重在盘活存量 2013-06-21
· 盘活存量土地,还要盘活存量房 2007-08-03
· 上海着力盘活存量厂房和“批而未用”土地 2007-04-1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