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货币存量于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新信号。 货币要服务实体经济,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的理解趋于简单,那就是央行放水。过去几十年,我们的货币政策从来就不存在紧缩两个字,而只有宽松和非常宽松的区别。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的货币存量就会突破百万亿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要服务实体经济,应该理解为除了要服务经济增长以外,也要服务经济转型。前者着重增加货币供给,后者则着眼于提高货币使用效率。 当前,市场上出现所谓的“钱荒”,银行间拆借利率大幅攀升,似乎是在对央行既不降准也不降息之举的抱怨。一时间,崩盘声四起,救市说甚嚣,仿佛央行如果再不打开资金的龙头,就要落下服务实体经济不力的罪名。 让我们来看数据:5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5.8%,高于央行在年初定下的13%增长目标,这说明货币供应量并不弱。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确实也并不强,5月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集体哑火。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钱并没有径直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沉淀在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比如房地产和银行理财产品。还有就是钱分流到地方债务系统,被用来还旧债。 也就是说,即使是央行再次祭出天量货币的杀招,货币未必就能被有效利用,未必就能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货币放水总是算无遗策地引发通胀。这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决策层都不愿看到的局面:滞涨。 事实上,货币放水最大的受益者毫无疑问是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主体。现在他们的日子有些捉襟,是因为大手大脚的日子过惯了。钱太多,自然花的就不精细,资金使用效率就低。我们的增长,我们的改革,不是为银行的火烧眉毛设计的,而是指向更为长久的人民利益。因此,面对当前的金融市场“钱荒”,央行应该审时度势,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缓解,但不能被这种短期市场需求所绑架,从而使货币政策回到放水的老路上。 审时度势之外,更为长远的货币考虑就是回到我们刚开始的破题:货币既要服务实体经济,又不能一味放水。怎么做?我们看到了国务院的新思考,那就是如何盘活货币存量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盘活货币存量,有很多技术性的市场手段,这相对阻力小一些,金融专业人士也会纷纷献策。但本文认为,盘活之道在于管制的突围。管制就是我们体制的特点,赋予国有大银行和其他国有大金融主体的垄断地位,管制其他想进入金融领域的市场力量,造成了货币的“漏勺效应”。国有大行掌握着最大宗的货币流,却更愿意将钱贷给国有大企,他们很少直接对接大量中小企业。于是,中小企业大多是从中小银行获得贷款,这限制了他们的融资广度,造成资金的饥渴;另一方面,国有大企获得廉价贷款太过容易,以至于资金花不出去。他们选择将资金以更高的利率贷款给中小企业(当然是通过隐蔽的方式),中小企业被迫接受更高的融资成本。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影子银行都在充当资金的二传手,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也抬高了中小企业经营的成本。这只是表面上的市场选择,实质是管制下的无奈之选。我们只有松开管制,让货币资金便捷地、以合理价格对接实体经济中最活跃的大量中小企业,我们货币使用效率才会提高,央行也才敢于不将放水变成常态。 这应是盘活货币存量的题中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