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永远是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奇迹不仅有价格,还有宏论。6月8日,独立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金岩石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何建立合理的住房体系?就应该让豪宅卖出天价,然后政府有钱了,就能给穷人建保障房。高房价不是为了让富人发财,而是让穷人能住上房子。”6月17日,《人民日报》针对此说法刊文称,高房价竟然成为有利于穷人住上房子的借口,实属奇谈怪论。
这几天,网民将“高房价有利穷人”形容为“流氓强暴有利于良民提高战斗力”。被誉为“索罗斯中国门徒”的金岩石,在被主流媒体批为奇谈怪论、歪理邪说之后,还是连发两条微博,自证清白,坚称“市场是买卖双方的博弈,成交即合理,高房价伤及贫民,故保障房是政府的良心”!他还反问,“《人民日报》文章的主导思想依然是让商品房巿场承担保障责任,为政府的失职开脱。请公论:保障房责任由谁承担?豪宅补公租何错之有?”
先来分析两个核心问题:第一,高房价真不是让富人发财吗?国家信息中心报告曾指出,1998年至2006年,以现价计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0.2%,而现价住宅销售额的增长却达到32.6%。按照今年官方公布的“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比照,房地产业突飞猛进的那些天量货币,果真流到穷人那里去了吗?第二,“豪宅补保障”的说法靠谱吗?中国的保障房,不是靠土地出让金建设起来的。不妨看看政策吧——2011年年中,财政部、住建部就联合发出通知,强调将公共预算、公积金增值部分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的10%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但根据机构测算,土地出让金和公积金收益部分相加,大约可筹集到保障房所需资金的20%到25%。剩余的,还有巨大资金缺口。换言之,高房价对保障房做出的“贡献”,怎么都算不上“主流”。
金岩石的逻辑,也许确有独辟蹊径之处,但这样的论调,显然缺乏起码的温度,显得乖戾而悖逆现实——尤其是在房价居高不下、宏调亟待转身的背景下。6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5月70大中城市中6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桂林涨幅最高,为2.9%,64个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涨幅最高的是北京,为1.7%。这个时候,如果继续放任“涨价有理”、放任价格泡沫的崩盘风险,伤害的恐怕不仅仅是穷人而已。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大多经济学者认同
“高房价危及经济大局”之说。 这些年,围绕买房与卖房的经济学惊人之语层出不穷:比如早期的
“每个人都想买房的观念非常错误”;2008年底,有专家说“现在买房就是爱国”;此后是“未婚女青年”、“丈母娘”等“推高房价”的各色归因说;即便是2013年,“国五条”出台,各种“谨防误伤”的谆谆教诲也时有耳闻……老总搭台、专家唱戏,语不惊人死不休,反正吹牛不上税、扯淡无下限。 诚然,经济学家的“梦呓”,可能都会找到模型或依据。但在所谓的绝对理性之上,还应该有温热的“穷人经济学”。正如学界人士所言,经典社会学家早就论证过,人类理性及理性决策根本上是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之上。譬如一旦离开信任,活跃在市场上的理性经济人就连一张合同都签不下来,而信任、特别是死心塌地的信任,显然是非理性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代经济学就是以“理性的不完善”为逻辑起点的。那么,当我们的经济学家在理性的帽子下胡言乱语或信口开河的时候,其情感与心理究竟何以皈依、这样的经济学观点又有多少工具意义?
中国的经济学家都不是喝理性的西北风长大的,就像中国的房子与价格也必得放在国情下考察一样。为什么专家的立场与观点会成为舆论风暴?除了真知灼见之外,或者也与专家话语权的滥用、房地产领域复杂角力等大有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