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增长新动力迟迟出不来
2013-06-13   作者: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易宪容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经济的公平公正性便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源泉。因此,真要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收获李克强总理所一再提及的“改革红利”,就非得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国家的法律制度为前提、以市场为主导的重大制度改革不可。

  刚刚公布的上个月经济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速度可能还会从第一季度的7.7%进一步回落,这不仅表现为投资与出口增长全面放缓,而且表现为严重产能过剩而导致工业企业生产去库存乏力,表现为调整严重扭曲的“房地产化”经济阻力重重,表现为居民消费力越来越弱。
  按照往常的惯性思维,有不少市场人士一直在呼吁中央政府出台激励经济增长的政策,但是中央新一届政府接任三个月来向各方发出的信息越来越清晰:当下不仅要忍受经济增速下行,而且也不急于出手刺激经济增长。以往那种通过货币数量扩张来保经济增长的思路正在逐渐改变,要求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货币政策在数量上调控更倾向从中性向常态回归。同时,重新定位经济增长的速度,以提高质量与增高效益来看GDP增长。李克强总理最近就一再提出,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去激发市场和经济内生动力。
  这也就是说,强调经济增长“保八”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最高决策层正设法使经济增速底线全面下移至7%,以倒逼企业及地方真正下苦功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同时尽力减少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干预,以期真正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所以,当前政府以静观其变的方式在观察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准备在适当时机采取适当政策来应对这种变化。
  从大方向上看,通过倒逼企业及地方来推动整个经济转型,以此提升中国经济增长之动力,这条路是走对了。问题是地方政府对GDP增长崇拜的心态与行为方式并没有改变,只是当前地方政府现在学得更聪明了,只做不说。笔者近几个月到过许多省份,从所观察到的情况看,不少中西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一浪高过一浪,并没有因为地方政府换届而有所改变。市场上所流传的地方政府四十万亿投资规划显然并非空穴来风。
  而从中长期来看,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弱化地方政府对GDP的崇拜及市场之干预,还难以解决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要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发展目标,尚需找出当下中国经济问题矛盾的根源。
  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呈逐渐走低之势,从2000年的46.4%一路下滑到2010年的33.8%;居民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也随之越来越低,从1995年的52.16%降至2007年39.7%;绝大多数居民财产性收入越来越少。比如,近几年来不仅股市持续在低位徘徊,而且严重的负利率使得居民收入严重缩水。有人测算过,在2004年到2011年的96个月内,有52个月是负利率,平均真实利率为-0.3%。仅2011年,居民储蓄存款收入因此就缩水1.5万亿元以上。加上高房价导致居民消费严重萎缩,更使得社会经济不平等在近10年中日趋恶化,居民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中产阶层难以成长壮大、相对贫困化还在增加。而这种大多数收入不高的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根源所在。
  多数居民消费力不足,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严重缺陷。在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经济事权大量分权与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制度安排成功解决了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及信息问题,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繁荣。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安排不仅让地方政府直接控制或影响土地、金融、能源等各种经济资源分配与经济事权,更让地方政府成了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及干预者,也让地方政府成为市场制度规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市场秩序维护者及仲裁者。两种角色混淆在一起,地方政府不仅可参与市场和经营市场直接谋利,也可不断地把其既得利益甚至于非法利益制度化,这就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为谋取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无论是当前的地方土地财政还是高房价,都是只有少数人获利而绝大多数人利益受损。当前社会中的不少利益冲突及不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其根源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公平公正性程度低。因“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贫二代”而形成的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很大程度上都是与社会发展机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有关。假如不能真正消除由于这种制度安排所导致的社会生活的不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就无从谈起。
  回首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通常,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社会经济的公平公正性便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源泉。因为,只有社会经济的公平公正性才能让绝大多数人的福利水平全面提升,只有让绝大多数人分享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之成果,才能真正调动全体人民劳动与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出全体人民努力生产和创造财富的潜能,由此促进整个社会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近十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陷入了一个怪圈,在中央政府的持续的严厉宏观调控下,房价反而越走越高,房地产的泡沫反而越滚越大,绝大多数民众对房地产市场感觉越来越无奈、越来越失望,这固然有太多内外的现实原因,而最根本的还在于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房地产市场已扣上了一个死结,不从土地、户口、财政等制度改革上下手,各种既得利益团体的阻挠和抵制,足以让出台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或变调或扭曲或失效。
  概而言之,真要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收获李克强总理所一再提及的“改革红利”,就非得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国家的法律制度为前提、以市场为主导的重大制度改革不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普京称俄罗斯应提高工作质量以促进经济增长 2013-06-13
· 决策层或将重新审视当前经济增长与通胀 2013-06-13
· 多机构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2013-06-13
· 5月新增贷款创三个月新低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2013-06-12
· 德国央行下调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2013-06-0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