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上最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其最终结果如何尚难判断。但在过去不到半 年时间里,日本经济在超级货币宽松的推动下,如同坐上了“过山车”。一方面日元对美元汇率贬值近30%,另一方面日本股市疯狂飙升了66%。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中,日经指数5月下旬的两次暴跌给市场敲响了警钟。 日本央行对外宣称,之所以推出野心勃勃的量化宽松政策,是为争取在两年内将日本的通胀率提高至2%。这在其他国家看似轻易可达的目标,在日本却几乎是不可求的事情。在过去15年里,日本的通胀率大多呈负数,而接近2%的时间不超过10个月,还是在国际油价暴涨的助推下才勉强实现的。多数经济专家认为,日本的通胀水平长期低迷应归结于结构性原因,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日本经济界和舆论界对于日本央行的政策一片质疑之声。原因是其解决问题的思路过于简单,推行的“路线图”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日本央行声称,通过无限量的发放货币,促使企业以极低的成本筹措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生产增加则可以提高职工工资,最终导致物价上涨。为此,日本央行每月以各种方式向市场投放7万亿至8万亿日元的货币,目前市场基础货币量已达155万亿日元,比3个月前猛增20多万亿日元。日本央行的目标是:2013年通胀率达0.7%,2014年达1.4%,2015年达到1.9%,这样,2%的通胀目标就如愿实现。 许多民间研究机构以更加客观的态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认为,今年通胀率不会超过0.2%,明年估计为0.5%,2015年最多达1%,实现2%通胀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连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的个别委员也对2%的目标没有信心,他们无奈地说,2%的目标更多是发挥诱导作用,诱导企业积极投资,而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恐怕相当困难”。 这些担心和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尽管日本央行今年不断推出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市场上的流动性泛滥成灾,但目前的通胀率仍然是负数。日本的物价指数由800多个种类组成,据调查,目前只有少部分与生活相关的商品因日元贬值而价格上涨,而其他大部分工业品、房地产和服务价格仍在下降。市场上的流动性似乎未能如日本央行之愿进入生产领域,而是涌入了股市和债市,或投向海外金融市场。 此外,主张“结构性通缩”的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日本从生产、流通到消费都形成了压低成本的惯性,所以这种结构性原因不会因个别商品价格上涨而改变,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因此,日本央行试图以天量货币推动价格上涨的想法恐怕只是纸上谈兵。 近来,对日本央行政策的更多质疑集中于可能出现“坏通胀”。一般来说,如果企业扩大生产并盈利后,能积极提高职工工资,则物价上涨是“好通胀”。然而事实上,尽管日元贬值和量化宽松政策使许多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些企业宁肯将利润用于扩大生产,也不愿意用于增加职工工资。据日本劳动工会调查,今年春季提薪季节,1456家大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仅仅上涨了51日元(约等于3.1元人民币),接近于零增长。一些盈利大增的企业甚至只是提高了职工一次性奖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胀率上升,物价大涨,居民生活水平就会大幅下降,这就是典型的“坏通胀”。 日本央行孤注一掷,想以天量货币推升通胀率,但到头来也可能事与愿违,反而会将日本经济拖入“坏通胀”的泥潭。日元汇率大幅度下跌,通过货币贬值也许能解一时之渴,但不可能解决日本深层次的经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