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中,要求“削减、合并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专项转移支付俗称“专项补助”,按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今年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为19265.86亿元,可谓一块大蛋糕,没有哪个地方不想多得一点。 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很多“专项”没有管理办法,没有资产考评机制,或处于“正在研究”状态。 对通过“专项”花掉的、每年接近2万亿元的公共财政支出,迄今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办法,必然导致大量跑冒滴漏和“寻租式转移”。曾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说,转移支付从中央部门一直流到村庄,渠道很长,这个水渠是要“渗水”和被“截流”的,有时候水流到村里面就没有了。审计署2005年的抽查显示,中央转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脱离人大监督,甚至脱离政府监督。2011年审计报告指出,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未实现预期目标,如抽查144户取得“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的企业中,有45户虚假申报套取资金2.41亿元,13家未按规定淘汰落后产能;抽查35个已完工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项目,有10个建成即闲置,16个实际年发电量低于设计标准。照此推算,“专项”出问题的概率实在太高。 中国真正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而花了很多钱的“专项”到底花在哪里,效果究竟如何,却没有详实的数据进行判断。很多人批评土地出让和IPO的问题,其实,去年中国IPO融资额为1100亿元左右,相比“专项”绝对是小巫见大巫。很多监督的眼光盯着IPO,有多少能盯到相对封闭的“专项”呢? 创设各种专项名目,从下到上一层层公关,甚至形成“专项”中介服务市场,明码标价,分成提佣,各地这方面的“创新”很多,而上面掌握专项经费的“唐僧”们门庭若市,肉总是越长越多,仿佛永远吃不完。有的县都有几百种“专项”,区区几个人监督资金使用,怎么可能呢,摆摆样子罢了。 我们希望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的制度安排,但如果“唐僧”身上就是有那么多肉,又如何止得住那些垂涎的口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