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的“明火”与“暗火”
应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鼓励家庭农场、企业化农场等发展
2013-06-05   作者:刘晓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字号
  最近,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大火,80个粮垛着火,表面过火粮食4万吨左右,经相关部门修正,约1000吨粮食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307.9万元。
  一场系配电箱短路引发的粮仓火灾,令人痛心,发人深省。不过,这并非是个偶然的生产安全事故,除强化生产安全管理外,更应警示和改革目前粮食流通体制和收储制度这一隐匿的“暗火”,避免类似悲剧再现。
  首先,中储粮把多储粮套取补贴作为了自利最大化诉求,令旗下一些粮库疏忽了生产安全。目前有关部门根据不同地域,设定了每年每斤粮食0.043元至0.047元的政策性保管费,粮库多报库存意味着可获得更多保管费。2011年发改委主任张平警示,中国粮食库存与消费量比达40%,小麦库存2000亿斤,相当于一年小麦产量,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17%的粮食安全系数。显然,粮食高库存不是简单地保证粮食安全,实为套取补贴。
  其做法为,其一,大部分粮库不管自身粮库核定仓容量,不惜露天存粮,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在市场存在供给缺口时迟迟不开仓售粮,人为做多粮食库存,套取粮食收储补贴。如林甸粮库以7.6万吨核定仓容量,直接收储14.7万吨,使粮库套取补贴昭然若揭。其二,一些粮库为骗取财政补贴和保管费,从其他粮库和私人部门调用库存,虚构粮食库存,滥竽充数地应付国家粮食局等部门核查等,既制造粮食高库存假象又骗取政府补贴。近年来多地曾出现了许多粮仓对倒式“短库”。
  其次,保障粮食安全和防谷贱伤农的粮食流通和收储制度,在实际中已对粮价产生扭曲,并干扰了农业的资源合理配置。目前中国整体上属于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自足率已下滑至85%左右,基于供需关系看,每年粮食收获季节都普遍伴随谷贱伤农是一种悖逆。
  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和收储制度,使粮市变成了以收储制度主导的双轨市,即高于市价的保护价导致国内粮食被中储粮的收储体系垄断,并导致谷贱伤农现象屡禁不止。中储粮为实现保管费最大化,而在市场缺粮时迟迟不开仓售粮或仅为象征性出售,并在新粮上市时为最大化库存和低价吸储而集中开仓售粮,压低粮价,造成谷贱伤农幻觉,使发改委等设定高于市价的保护价。而中储粮在农开行等支持下,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户余粮,又造成粮食新的供需失衡,粮价上涨。可见,国内通胀部分地与已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和收储制度关系直接。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储粮涉足粮食深加工领域,这种旨在打造赢者通吃产业链的中储粮,不是市场化的做法,有时候令粮企无法借助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有效锁定风险,并致使农户无法摆脱“蛛网效应”周而复始的冲击,并增加国内粮食对外依存度,并引发中粮、华粮和其他粮商不满。
  由此可见,中储粮林甸粮库的火灾警示的不仅是粮库的生产安全问题,更应防范现行粮食流通和收储制度的“暗火”。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鼓励家庭农场、企业化农场的商事组织发展,加快粮食贸易可自由化,同时严格限定中储粮只能从事政策性业务,且其储备库存为粮食消费量的20%左右,并构建护航粮市交易自由化的秩序等,无疑是当务之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储粮近几年丑闻不断 2013-06-04
· 中储粮粮库火灾原因查明 2013-06-04
· 中储粮起火仓库超负荷囤粮7.1万吨 为多赚保管费 2013-06-04
· 国家粮食局:彻底扭转中储粮事故多发局面 2013-06-04
· 中储粮近几年丑闻不断 大火暴露企业管理疏漏 2013-06-0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