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农民工收入超大学生起薪
2013-05-30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评论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到:
【字号
  日前,一组与收入有关的数据引发热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而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去年6月25日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69%的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两者相较,农民工比大学生高出10%,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知识贬值论”、“新脑体倒挂论”沉渣泛起,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两者对比内涵并不一致,“平均工资”和“起薪”不是同一个概念,缺乏可比性。去年,外出农民工人数约在2.6亿,包括了青年、壮年乃至老年人口,他们的这个月收入是消除工作经验差别之后的平均数,收入逐年递增幅度仅在10%左右。同理,去年大学毕业生680万人(含专科),主要是22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的起薪都是在工作经验为零的基础上,逐年递增的幅度则远比农民工高。麦可思去年的调查也佐证,在本科各专业中,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最高和最低的是经济学和历史学,虽然绝对值有所差距,但是三年后增幅都有1倍左右。
  即便是内涵不一致地比较,三年后,这一批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就会远高于农民工的收入,而且这个趋势相对稳固。如果打破年龄界限,将就业人口中大学本科毕业的人群纳入统计,那么这个收入差还会更高。从这个角度而言,根本就不存在农民工收入超过大学生收入的状况。
  其次,假若采取相同标准,都以第一次就业时的起薪算,而农民工起薪按照这个平均收入(通常是要低一些),那么表面上与大学生的起薪相差约百分之十。但是,两者收入背后的含金量如福利待遇有着重大差异,因为外出受雇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到一半,尤其是农民工集中的建筑行业,四分之三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而没有劳动合同就更别提交纳社会保险的比例,即便是签订合同的,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各式社会保险的比例不过一两成。
  相比毕业生相对正规的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与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要比农民工高多了,这也就意味着福利的差异。以上海为例,雇主或单位为员工缴纳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比例总计就达员工月收入的43%。其他地方的比例也大致如此,基本上达月收入的四五成,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享受的福利待遇和直接收入折算成现金后也是高于农民工三成左右。
  其三,即便两者当下在收入金额上略有差距,他们未来前途也大相径庭。因为农民工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居多,主要吃的是青春饭。调查显示,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他们的体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之后,工作机会减少,收入也会随之下降。农民工作为个体的上升空间还非常有限,通常是年龄大了无法再找到工作时就返乡,届时收入会急剧减少。但是大学生通常可以获得稳定、长期的工作机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积累的经验和能力都会有助于收入的持续提升,其个人上升空间和发展机会也会远高于农民工。
  所以,社会完全没有必要纠结于前述两组数据表面上的差异,相反,我们应该乐见乃至鼓励农民工的收入加速提升,超过大学生起薪更多才好。因为一定程度上,农民工作为体力劳动者的代表,他们的收入增加有助于消除脑体劳动的差异,这也更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在欧美发达国家,除了一些绝对高薪的行业外,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并不大,甚至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条件更好。同时,农民工也是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收入的增加,既能拉动和刺激内需,还能改善其家庭生活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我们也要改变一些教育观念,比如“学而优则仕”、“重大学、轻技校”等。国家还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因为他们当中有七成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只有技能的增加,才能有效改善年龄与收入呈反比增长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呼吁对农民工群体的强化劳动保障、改善劳动条件,无论是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还是缴纳多种社会保险,国家机关应该严格执法,确保农民工和大学生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城镇包围城市破解农民工市民化困境 2013-05-29
· 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同比增长3.9% 2013-05-27
· 统计局:2012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亿 同比增3.9% 2013-05-27
· 农民工市民化不应画饼充饥 2013-04-10
· 农民工市民化不应画饼充饥 2013-04-1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