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关总署发布的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我国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13307.53亿美元。其中,出口6858.68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进口6348.84亿美元,同比增长10.6%;累计贸易顺差609.84亿美元。尤其是4月份,进出口总值达到355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出口1870.61亿美元,同比增长14.7%,环比增长2.7%;进口1689.0亿美元,同比增长16.8%,环比增长-7.7%;出口环比增速大幅高于进口,导致4月贸易顺差达到181.61亿美元。
如此靓丽的数据,不仅远远超出市场预期,而且也与近两月PMI的出口订单分项指数表现疲软、广交会出口订单增长呈现负增长、与香港来自中国贸易数据异常以及欧美地区经济增长疲弱而导致需求不足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中国所公布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的真实性普遍受到境内外机构质疑。对于这一质疑,尽管中国海关有相应的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只能说是表面现象。
笔者认为,对上述现象有两种解释是比较成立的。一是最近国内进出口数据之所以水分较高,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及政府出口政策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当前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再加码及日本推行“质化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是必然。而这样过多的流动性一定会涌向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而香港就是这样一个最合适的市场。
对于严重管制下的中国金融市场来说,尽管国际上的流动性泛滥,但要自然流入国内市场并非易事。曾被不少朋友问到,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把国际上如此低利率的资金引入中国。也就是说,面对国际上流动性过多,国内不少人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想把这些低成本资金引入中国。尽管方式很多,但通过出口贸易数据做假而获得海外资金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据悉,国内就有企业通过假出口获得境外贷款资格,并将境外资金汇入中国。比如国内一些企业伪造巨额贸易通过“内保外贷”获得境外资金,即境內企业向境內银行出示信用凭证等担保条件,并在银行存入一定金额资金后,其境外公司便可以在境外银行获得融资。而这些资金进入中国后,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投资理财产品套利。更高级的是让这些资金进入国内所谓的金融交易所,从而形成不同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融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社会融资总额快速增长达到7.91万亿元,很大程度上与这些资金流入有关。
第二种解释是,让国际资金流入中国,不仅在于成本低,还在于最近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在强化。如果国际市场的资金成本低,而且人民币又在升值,那么把这些资金引入中国就可以双重获利。对许多企业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通过虚假贸易让国际上的资金流入国内,对这些企业来说具有十分强的吸引力。今年以来,人民币一直在升值,而人民币的升值也在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有人估算,今年以来流入中国的热钱达500多亿元。而虚假的进出口贸易也将成为外国热钱流入中国最为重要的渠道。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外汇占款达到1.24万亿元,这可能与进出口企业通过虚假交易让这些热钱流入中国有关。
还有,国内一些保税区,就有公司专门协助贸易公司提供虚假进出口文件,曾经有一家公司将同一批货物来回出入口41次。有些公司则直接在保税区导入导出。比如一些省贸易量大,有些保税区监管不严,同一样货品,甚至不进行加工也可在保税区出口仓库到进口仓库来回。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也容易推高当地的GDP。比如,有报道称,一些地方政府宁愿支付运费,让一些企业将保税区库里商品运去香港,隔日再从香港运回,若按一个货柜车400万美元贸易额计算,这货柜一进一出完成800万美元贸易额。通过这样方式,40天就能完成16亿美元“贸易额”,进出口数据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制造出来了。
从这些现象就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外市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中国进出品政策并没有随这种形势变化而调整,自然为这些企业套利创造了制度上的条件。因此,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任何制度安排都是不完全的,它都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如果现实的这种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有的制度安排就得与之相对应进行调整,否则就会面临许多利用制度不完全的套利空间。而这种套利空间的出现,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得到调整,它无论是对企业、市场,还是对政府管理部门都容易传递出错误的信息。而这些错误的信息不仅会影响企业及政府对市场的判断与决策,也容易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二是对于市场出现的这些行为现象,政府并非是指责,而是要对当前这种现象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查与研究,以便提出更好的应对措施。三是要形成一套制度规则自动调整、自动修复的机制。也就是说,整个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时,这些制度安排能够自行调整来弥补漏洞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