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拾东西,发现一张1年期定存存折,5月底刚好到期,本金5万元,年利率3.5%,算下来利息有1750元。对于不善理财的我来说,由于惧怕各式各样的投资风险,只能把钱存银行,虽然从数据上看勉强跑过了CPI,但是在生活中,还是感觉钱毛得厉害。 而就在前不久,16家上市银行相继发布一季度报,数据显示,虽然盈利增速回落,但依然同比增长12.6%,日赚34亿元的业绩让数千家其他类型上市公司望尘莫及。 一直以来,存贷款利率由央行统一决定,目前存款基准利率为3%,而贷款基准利率是6%,银行还可以上浮,净息差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本应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对于资金提供方的普通居民来说,如何使个人资产保值增值?首先得跑过CPI,其次还得获得与市场地位相适应的利率水平,才有可能实现财富升值。 但是,我国利率水平高低不完全随信贷资金的供求变化自由波动,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一直由央行统一决定。因此,还没进入信贷市场,个人的财富升值空间中就已经存在了一层“玻璃天花板”。 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手中的大量金融资产并没有相应升值,有的金融资产如储蓄存款甚至贬值了。相对固定的息差制度,把居民手中的大部分财富升值空间转移给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导致一边是资金成本没有硬约束使得银行“旱涝保收”,坐享高收益,一边却是老百姓的存款堪堪跑赢CPI。 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居民收入翻番,但分配制度的改革仅仅从“收入”着手只能是治标之策。如果涉及财富存量分配的制度不改革,财富分化的步伐可能还会加快。 可预见的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将更容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银行息差,有助于中低收入者增收。 利率市场化,应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