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入手化解产能过剩与同质化顽疾
2013-05-24   作者:徐策 魏琪嘉 耿德伟(国家信息中心)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全球工业化进程决定了现代世界发展的基本轨迹。在这一进程中,不同阶段会涌现出不同的主导产业,它既是满足人类新需求的供给平台,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坚实驱动。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和产业同质化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疾。必须要牢牢把握全球工业化进程的趋势特征,以消除产能过剩和产业同质化的顽疾为抓手,推进主导产业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为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条件。
 

  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产业发展格局

  所谓工业化,是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及增加值在总就业人数及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通常以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使用蒸汽机从而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为标志。
  自那以后,人类又相继经历了以电气化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和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等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来)。而目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并且已初现端倪。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人类工业化进程表现出以下特点。
  1.从工业化的成熟度来看,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参差不齐
  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达到了后工业化阶段。以美国为例,201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不足20%,在就业人口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仅为14.9%。当然,即使如此,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不仅占据着工业产业链的最高端,而且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在工业领域具有别的国家无法匹敌的竞争优势。
  而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目前则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总体而言大而不强。以中国为例,虽然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47%左右,且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但中国的工业部门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技术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快速追赶阶段。
  2.从工业化进程看,大都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
  工业化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主导产业,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很少有国家能够跳过中间阶段直接步入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以英国为例,在工业化的最初阶段,纺织业是英国的主导产业;而随着技术进步及发展水平的提高,钢铁、采煤以及铁路运输等产业又在随后成为英国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此后,汽车、飞机、电子计算机等对技术要求更高的产业又成为推动英国向工业化更高阶段迈进的主导产业。
  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主导部门的演进与英国极其类似。在中国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纺织和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且对技术要求较低的产业发挥了主导作用。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钢铁、船舶、汽车等需要大规模投资且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产业又在工业化进程中处于引领地位。
  目前,中国正在向工业化更高的阶段迈进,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将逐步取代钢铁等产业成为中国工业化新阶段的主导产业。与欧美等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完的工业化历程压缩到30年内完成,因而产业的更替速度更快。
  3.从各个阶段情况看,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在工业化的最初阶段,以纺织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低,对资本的要求较小,工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属于标准的劳动密集型工业。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当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变成钢铁、船舶、汽车等重工业后,工业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大,工业生产对资本、能源等的需求大幅上升。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属于标准的资本密集型。
  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后,生物工程、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又取代相对传统的钢铁、船舶、汽车等工业成为工业中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企业规模巨大,而且对技术的要求远远超过早期的工业部门,因而应属于资本、技术双密集型。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部门与物流、通信、金融等其他行业之间融合和联动的程度也开始越来越高,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等的支撑。随着工业生产与信息技术等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敏捷制造、3D打印等已经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业部门。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工业化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国家正在奋起直追,不断侵蚀我国传统的优势领域。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工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努力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在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的同时,把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疾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着“潮涌现象”,即一旦出现某个新产业,立即会出现大量跟风,最终将这一产业快速地“发展”成为过剩产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传统行业,甚至在新兴产业中也存在,成为一大顽疾。
  1.空间布局上盲目打造产业集群带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借助于地理、资源、区位三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比其他区域更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存在“潮涌现象”,一些地方对主导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往往一窝蜂地上项目,不考虑区域承载能力,结果导致产业同质化,大而不强,全而不精。
  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海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对于依托自然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前期的开发中“诸侯经济”发展态势显著,港口、电厂重复建设,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2.具体操作中盲目引进大项目
  大项目通常具有投资大、效益高,而且往往和地方政绩联系在一起。但大项目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地区,土地资源有限的地区是承载不了大型工业项目的,在这样的地区上马大项目对地方财政、资源的利用等都是一个挑战。
  相反,东南沿海一些小镇经济从侧面印证了大项目不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唯一力量。如,一些小镇,土地空间只有几十亩,但当地正确处理了“大和小”的关系,结合区域产业链特点,通过引进小而质优的民营企业项目,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园区,既实现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降低了资源的消耗程度。
  3.市场定位上盲目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
  2008年以前,外向型发展在产业定位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如果所有的地方无视地区条件都寻求发展外向型经济,则会加剧了产业同质化竞争的程度,导致同质化产业遍地开花,最终限制了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扩大,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2008年以后,东部沿海城市开始意识到控制外贸依存度的重要性,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业,这种调整虽然是在金融危机倒逼机制下出现的,但是客观上为发现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
  

  着力培育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球工业化进程的特征决定了工业化未来的方向重在质量而非规模,我国必须结合自身工业化阶段选择主导产业,并形成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链对接和优势互补,为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方向。
  1.合理制定产业规划,引导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发展规划要始终坚持以国家五年规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和约束。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要对产业空间布局做出科学安排,各地尤其是邻近地区的发展规划之间要保持充分衔接,实现差异化发展。适时更新产业发展目录,明确鼓励、限制类产业标准,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引导各地按照比较优势、结合产业发展趋势,逐步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
  2.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秩序
  转变政府职能是避免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同质化浪潮的关键所在。政府要发挥好落实国家战略、提供公共服务和政策指导、维护市场秩序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职能,以深化各项体制改革为动力,着力营造一个公平正义、产权明晰、机制完善的市场环境。
  3.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培育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引导各地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对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加强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培育和建立,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研讨和技术培训,搭建技术创新的交流平台。
  4.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主导产业的建设和创新
  一方面清理和整顿涉企不合理收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另一方面给中小企业减税,对参与投资地方主导型产业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减免,鼓励社会优质资金流向主导产业的建设和创新活动中来。
  5.灵活的信贷政策,为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信贷支撑
  通过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在信贷政策的引导下,使企业愿意投资于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创新;对那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但是缺少资金的企业,银行在贷款上可以差异化对待,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信贷政策要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信号指示灯的作用,对于同质化竞争的产业要严格信贷审批,控制或减少信贷规模,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
  6.积极探索金融创新,为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国家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传统银行贷款、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金融方式结合起来,为地区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地区层面上,一方面要完善和规范融资平台建设,同时要为新的金融力量的介入提供便利,合理引导风险投资、PE投资金融项目的建设,拓宽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化解产能过剩要有刚性措施 2013-05-24
· 遏制产能过剩 银行应主动作为 2013-05-22
· 放权与遏制产能过剩不矛盾 2013-05-17
· 行政审批放权与遏制产能过剩不矛盾 2013-05-16
· 抑制产能过剩需多管齐下 2013-05-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