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升值成了经济界热议的话题。乍一看,这一次升值确有些“逆市而动”的迹象。就时下国内外经济情势与走势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似乎并不大,尤其是对全球最大储备货币美元的升值压力不算太大。至少有三个视点可找到相关证据:
第一个可称作“美国因素”视点。美国向来是人民币升值的积极施压者。但近期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相对于中国经济在走稳,贸易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也在缩小。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季度美国GDP增长了2.5%,货物贸易赤字减少了9%。一般情形下,如若美国经济增速提升,货物贸易赤字减少,对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好斗”情绪会减弱,施压会暂缓。
第二个是发达国家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远期预期效应。金融危机以及“后危机”以来,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竞相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给经济系统注入了巨量的货币。故而财经界的占优预期是,这将埋下未来货币竞相贬值的隐患,有一天全球范围内将可能发生一场竞争性货币贬值。就这个视点看,人民币有过早升值之虞。
第三个是人民币国内购买力下降视点。虽然断言人民币在“外升内贬”有些夸张,但经过上两轮高通货膨胀,外加国内消费环境的恶化,人民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确已大打折扣了,不说房价,单是有些消费品的价格都已高过美国。
就这三个视点来看,人民币确有些逆势升值的迹象。唯一的“顺势”因素,是贸易顺差。但2013年1季度5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和以往多年相比并不算多!
何以人民币逆市升值?客观地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逼出这种无奈选择的因素,既有浅表性的又有深层的。
浅表性因素当首推两个:一个是还在增长着的过多外汇储备;另一个是国内通胀压力。前者是个很现实的尴尬。外汇储备已经很多了,还在有增无减。截至2013年1季度,中国外汇储备3.44万亿美元,几乎要赶上全年进出口总额(2012年3.88万亿美元),相当于23个月的进口外汇需求。作为一个距离发达经济门槛尚远的经济体,在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国普遍实施超低利率的背景下,保持如此巨量的外汇储备显然是愚蠢的。当务之急是及早消化掉多余的外汇储备,以便减少贸易福利的外化与流失。后者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威胁。虽然CPI暂时压在2左右,但谁都清楚,政府行政干预稍有懈怠,立马会反弹。借助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刺激进口,无疑可达到一石二鸟的目标。
深层的因素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延宕。转变增长方式说了多年,迄今进展不大。近期在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袭扰,吸了一肺腔的pm2.5、遭遇了全世界对中国人抢购奶粉的抵制之后,事情骤然明朗化,转变增长方式不能再拖了。客观地来看,此次人民币升值,多半反映了高级决策层的一种决心与信心,借助人民币升值,加速增长方式的转换。
可见,人民币逆势升值并非绝对的坏事,或将起到某种“杠杆效应”,加速转变增长方式。但对于外贸口的朋友,我还想说一句,如果以前做外贸感觉还不错,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有赚头,那么接下去多半要过紧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