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强制捐款的出发点是好的
2013-05-22   作者:晏扬(浙江 编辑)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江苏省盐城市下辖各县市区,多年来以红头文件形式要求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等为当地红会的“博爱万人捐”活动捐款,并按级别规定数额,直接从工资中代扣。面对舆论质疑,江苏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新平回应称,这些财政供养人群的收入相对稳定,理应在社会捐款中起带头作用,对他们提这样的要求,“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强制捐款屡见不鲜,但大多数是变相强捐,即打着“自觉自愿”的旗号,以各种方式逼着人们不得不“自愿”捐款。而像盐城市这样,以政府红头文件的形式公开强捐,以直接扣工资的方式强令服从,显然是连一块“自觉自愿”的遮羞布都不要了。财政供养人群收入稳定,但这是他们劳动所得、合法收入,任何人都不得强占;公职人员理应在捐款中起带头作用,但愿不愿意带头得凭自觉——自觉自愿既慈善的最基本原则,也是一条不能突破的底线。
  某种意义上说,“强捐有理”比强捐本身更可怕,在“强捐有理”思维主导下,所谓“慈善”就会变成侵占公民财产的工具,所谓“献爱心”将会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幌子。
  善良的人们往往认为,强制捐款虽然不对,但出发点是好的,是出于好心,为了扶贫帮困。李新平也说,盐城市这样做“出发点是好的,体现了党委政府在关注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某些地方搞强捐,出发点果真很好吗?未必。一方面,强行募得的财物,只要到了政府部门手里,怎么用很难监督约束,一部分用于慈善,另一部分可能挪作他用。另一方面,扶贫帮困本是政府的分内之责,比如救助孤寡老人、补贴低收入群体、资助贫困学生等,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从财政中开支,而是强制人们捐款,从而节省财政资金,强制捐款几乎成了“第二财政”。而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用在哪里?从花样百出的“三公”消费中,从各式各样的“政绩工程”中可以找到答案。
  为什么近年来地方政府强捐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地方政府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强捐?最大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千万别以为强制捐款的出发点就是好的,其本来面目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丑陋。
  因此,从本质上说,强制捐款其实是一种责任转嫁——把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强行转嫁给捐款者,让捐款者承担本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扶贫帮困责任。民众当然可以为政府分忧,可以参与扶贫帮困,但这不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所以一切得凭自觉自愿,公民的法定义务在于照章纳税,将税款交给政府来救助弱势群体。
  强制捐款,说得轻一点,与乱收费、乱罚款没有什么根本区别;说得重一点,与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的区别也不是很大。地方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公然强捐,如此违法行为竟然畅行无阻这么多年,值得深思。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强制捐款是对慈善的伤害 2012-05-16
· 强制捐款捐不出慈善 2011-09-02
· [消息树]亿利资源为雅安捐款228万元 2013-05-03
· 红会公布百名艺术家8472万捐款建设项目分布表 2013-04-30
· 中信银行:向雅安地震灾区捐款500万元 2013-04-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