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沸扬里头,周末突然出来了两条“吃喝”新闻,都是“最新动向”,又都不乏“认识价值”,读来饶有趣味。 一条叫做“‘四菜一汤’走样,大盘套着小盘”,说的是“四菜一汤”重又端上公务招待的餐桌,什么“四菜一汤”呢?比如普通的三荤一素,变成了海参、鱼翅、鲍鱼和山珍,仍然是“四菜”,却有了“豪华升级版”;又比如四个大盘子,里头再套小盘子,装的不同的菜肴,也是四个盘子呀,却远远不是“四菜”啦;再比如先上一轮“四菜一汤”,吃掉后再换一轮,餐桌上永远是“四菜一汤”呀,却吃掉了无数道“菜”,等等。 “四菜一汤”的变种,也是“风头”之上的“下有对策”,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其实这类“对策”,何止一个“四菜一汤”?比如八项规定下来,豪华五星级是“不宜”去吃了,于是成群结队地呼啸而去,变了低调的“转移”,转到私人的会所,避到农村的小庄,甚至躲回单位的
“食堂”,拉上窗帘、屏退左右,照样吃,当然还有把豪店的厨师召到衙门的后院来继续“大办”的。至于把茅台灌进矿泉水瓶子,把天价烟拆了壳子放进杯子里等等,那已是“对策”之中的“小儿科”了——于是有舆论就惊呼,怎么就是管不住自己一张嘴呢?现在可是“急刹车”的当口呵,怎么馋得连“风头”上都扛不住!当然也有人叹息,几十个红头文件都没管住那一张嘴,你叫他自己管住自己,怎么能管得住? 这其实提出了个大问题——比如“四菜一汤”的变种,有的舆论反复强调,问题出在“标准不具体”上,没有详尽规定。但是“详尽”地“规定”吃喝的“标准”,多少人该吃多少钱,“四菜一汤”又是什么,其实是很少可能性的,再说“标准”过去也不是没有,但酒杯一端,“标准”又何在呢?所以脚痛医脚恐怕还是“管不住”。还是要讲制度的改变、体制的改革,具体到“公务招待费”的重新审视、公款报销制度的改革,宏大到吃喝费用的公开、让公众监督,直至权力过于集中、运行又不透明的那些体制的改变。总之,也许只有着眼于改革,才有希望尽可能管住过去怎么也管不住的那“一张嘴”。 当然周末的“吃喝”新闻里,还有一条颇具新意的真新闻,那便是“‘部委一条街’转型烤馒头热卖”,说是京城月坛附近,过去靠公务接待长盛不衰的一条食街,火爆也不再见,“退单”已是如潮,“整条街上见不到了公务车”,现在转为“以接待工薪阶层为主”;以前的“同和居”老店,辽参、佛跳墙每天都要卖出60—80位,现在没人点了,取代的是早餐、外卖,特色烤馒头最为热销,一天可卖出300多个…… 今年头几个月,由于八项规定,高档餐饮明显下滑,也曾有人惊呼“内需不行”了的,甚至要求“网开一面”。其实一个社会的“内需”,如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集团消费”,比如公款吃喝“拉动”甚至“支撑”的,那不但是一个风险极大“泡沫”丛生的“市场”,而且这种“刺激”,对于我们来说,代价实在太大,大到了要用人心向背甚至执政基础来换取,靠这样的“繁荣”来“止渴”是不行的。所以现在“限额以上餐厅”的门前冷落以及高档消费领域的一时下滑,总体上是一件好事,完全不必忧虑重重,完全不必痛心疾呼。 另一方面,消费还是要鼓励的,内需也必须拉动。这主要是指自掏腰包的私人消费要“刺激”,要逐步变为市场的真正主力。这就给大批以公款消费为依托的产业、行业,提出了转变方向、调整结构的“转型”要求。如果你对中央的决心有信心,你就要看准市场必将发生的变化;如果你看清了“转型”的必要性,你就应当先“转”一步,抢占先机。恐怕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麻木不仁。还拿北京来说,今年头四个月,15家连锁大众餐饮企业营业额又涨了11.7%,其中主要的大众餐业增长还达到了17%呢!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所以我们对
“部委一条街”的转型报以掌声——当然这种“转型”,应当远不只是每天卖300个烤馒头那样的“低层次”呵! 两则“吃喝”新闻,一则让我们悟到“改革”,一则让我们看见“转型”,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往深处想一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