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国产电影似乎突然逆转颓势,由票房比例不断下滑,到《泰囧》创下12亿票房历史纪录,至今有《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连续获得高票房。与此同时,在证券市场上,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领导的传媒娱乐板块持续走高。 这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具有巨大人口规模的中国市场优势开始显现。据电影局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52.48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为36.15亿,占69%,同比去年的16.51亿增119%。 但这不能说是国产电影的好时光来临,而是中国电影市场膨胀的一个自然结果。即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影院看电影时,水涨船高效应会让国产片跟着票房上涨。要想主导这个市场,中国电影业还必须不断提高水平和质量。 中国电影市场的膨胀,首先是制约电影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得到解决,随着商业的繁荣,影院与商场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新建电影院和屏幕数快速增长,尤其是二三线影院数量大幅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国民收入快速增长,使得电影消费潜力逐渐释放,双方相互促进。 电影发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拥有了多条院线,在营销方面也变得市场化与多元化,由过去较为单一且投资较少的营销方式(比如见面会),变成大投入、立体化的营销,尤其是微博宣传、请基金经理观摩、广告投入等,通过制造社会话题和口碑吸引人们观影。 显然,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链已经初步成型,除了制作端还处于较低水平之外,投资、影院、发行以及衍生品开发等都得到了提升,市场开发还需要更多好的国产电影以及更为廉价的票价,否则,这个产业链可能只为增加好莱坞电影票房服务。尽管国产电影在二三线城市有更多市场,但从长期看,观影习惯和观影水平的提高,必将对国产电影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在来看,让电影市场爆发的临界点主要是票价的相对降低。会员制、团购、白天或周二优惠等措施,让一部电影的平均售价大约在50元左右。但是,随着收入增长以及物价上涨,50元变得相对不再昂贵,与喝杯咖啡或吃个快餐差不多,让电影消费更容易接受。尤其是对于电影的评论是一个社交话题,让看电影带来的价值增加。 对于年轻一代的“屌丝阶层”,主要是通过淘宝等网络购物,商场服装等商品相对较贵,而且款式等可选择的空间太小。这让年轻人业余时间逛街消费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流连于服装店,而是咖啡馆、甜品店或电影院。看电影成了最便宜的约会和娱乐方式。因此,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有助于电影市场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