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系列负面消息再次将国企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国企病”再一次暴露在公众面前。先是国企占据了2012年企业亏损榜的前十位;接下来媒体披露中国铁建2012年报中“业务招待费”一项高达8.37亿元,五大建筑央企一年的“业务招待费”共计22亿元;紧接着,国家审计署公布的10家央企和3家国有银行2011年度审计结果,也曝出一系列问题。
在市场体制和法治不完善的环境下,任何一种所有制企业都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感染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所不同的是,由于病理不同,有的病容易治,有的病讨人嫌,又很难治。自从对国企进行年度审计以来,“国企病”就一直没有根治过,并且病状花样年年有翻新,如此次中移动以健身卡之名滥发福利的行为,以及中国出版集团所属新华书店总店、中华书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2009年至2011年存在部分古籍特藏书和善本下落不明等。
尽管“国企病”症状很多,且病情出现了一定变异,然而病根基本一致,那就是体制和机制僵化。正因为如此,如果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套路、老办法、老手段,那么结果只会是“屡审屡犯、屡改屡犯”。应该找出“国企病”的体制和机制病根,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和办法,将国有企业改革成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使其病情得到根本性救治。
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而国有企业改革,如果能够改出效果、改出水平、改出质量,不仅能够释放巨大红利,而且能够直接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形成强大的带动力和推动力。面对国企的种种问题,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表示,国企应该比上市公司更公开、更透明,根本还在于改革。但对如何改革,社会各方面也是意见不一。
经济学家张维迎一直坚持,应当让国企全面私有化。这当然是不可取、也不现实的。但是,螺丝壳中做道场,如果国企改革只停留于小打小闹、小动小改,也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特别是垄断国企,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对国企来一次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变革,能放给市场的放给市场,能通过市场方式解决的通过市场方式解决,能不由政府主导的坚决不由政府主导。一方面,将民营资本的“活泥鳅”大量输放到国有企业当中,特别是国有高度垄断的领域之中,将国有企业这团死水搅活,达到根治“国企病”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不要再成为国有企业的“保护伞”,不要再为国有企业的病菌繁殖提供土壤和营养,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市场经济主体创造环境、制定规则、完善秩序,而不是制造不公平。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不要再用行政手段对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尤其是经营者的选配,应当充分交给市场,让市场来决定,而不是政府来任命。
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更多地让社会来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让市场来对国有企业的运行、管理和运作进行监管,让国有企业不再围着政府转,而是围着市场转、围着社会舆论与公众转。同样是国有企业,新加坡的淡马锡能够十分规范地运行与管理,为什么中国的国有企业就不能呢?
总之,国有企业不是不能搞好,而是没有找到病根,没有对症下药,这其中,政府舍不得放权是最主要的病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