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抓好当前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等工作。会议提出,防止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出现大波动,对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保障有效供给,着力防控通胀,促进农民增收,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支撑。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4%,创下两个月新高,环比上涨0.2%。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PPI)同比下降2.6%,同比降幅再度扩大,创下6个月新低,环比下降0.6%。 在笔者看来,通胀虽然继续温和上行,但仍处在可控范围内。推动4月CPI上涨的原因除了食品价格、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还有两点不能忽略:一是过高的税费负担增加了消费品的成本,提高了厂商的价格底线。二是收入差距加大使哑铃型的中国消费者结构日益明显,即中端消费偏少,而高端、低端消费者多,这种结构决定了厂商出于利润最大化抬高价格,造成物价偏高。 PPI的走势与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相吻合。当前国际大宗商品面临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与库存高企压力,价格下行压力较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工业产成品和对原料的需求依然不振。这与近期公布的官方PMI和汇丰PMI指数一道印证了我国内需依然低迷,国内经济复苏乏力。 除官方公布的经济数据外,不少周期性行业的发展情况也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乏力。据报道,目前国内不少煤炭企业出现了减产甚至停产的情况。如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有35家煤炭企业,停产的有17家。2012年,鄂尔多斯市全年煤炭产量为5.967亿吨,约占全国原煤产量36.5亿吨的16.35%。停产、减产的不只是内蒙古,传统的煤炭大省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均出现煤矿停产减产的现象。对于煤炭这种周期性行业来说,其表现好坏直接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好坏。 笔者认为,CPI与PPI走势背离,说明生产领域的价格波动不能有效地传导到消费领域中。PPI下降而CPI上升,传导链条中的流通领域存在较大差价,证明流通环节成本较高推动了物价上涨。结合当下国内外宏观大背景,经济政策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纠结境地。 从近期政策和高层的表态来看,中央此次对经济放缓高度重视,但在应对上并没有慌张。据透露,中央这次决意放手来轻松应对,而不是立刻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在政策操作上,中央采取的做法是“一手松”、“一手紧”。所谓“一手松”,即面对经济下滑的风险,保留政策适度放松的空间和弹性;同时,相关部门暗中使出“一手紧”的招数,加紧防范经济下滑引发的其他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 总而言之,在当前物价涨势较为温和、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风险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近期将不会明显收紧。因为复苏态势偏弱,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仍然可能低于潜在增长率,同时通胀压力可控,为保持适度宽松以稳定经济复苏创造了政策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