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个临近毕业的师弟师妹聊起就业话题,一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形象地概括了他们找工作的经历。这几个“85后”都毕业于重点高校,有较丰富的实习经历,家庭条件宽裕,但为什么他们会不安乃至焦虑呢? 因为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符合自己的志趣,有进一步学习、成长的空间,收入稳定,作息规律,最好还能有休假的保障——这样,他们可以获得成就感,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不“啃老”,远离“亚健康”,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这样的要求无疑过于理想化。作为过来人,我能读懂他们向我“求介绍”工作机会时的渴望眼神。若干年前,我在找工作时,也曾得益于学院介绍的“内推”机会;毕业之后,也曾和一些校友被学院的就业工作小组请回去介绍一些所谓求职心得,也为个别熟识的师弟师妹“内推”过工作机会。 这种“内推”不等于“内定”,退一步讲,也并不是所有“内定”都意味着有猫儿腻——总不能强制家族企业的老总,必须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接班人吧? 但对大多数普通青年来说,竞聘家族企业接班人的机会,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就业公平才是他们求职时的由衷期待。在刚刚过去的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五条专门提到要严禁就业歧视,提出了包括“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在内的“三个严禁”,“切实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我在职业经历中,也参与过一些关于就业公平的报道。个别地方在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出现“萝卜招聘”、篡改分数、体检舞弊、命题事故、加分乱象、招考单位违规开办辅导班等问题,让这两大就业选拔考试的形象受到非议,也打击了一些青年对就业公平的信心。 这些事件被报道后,有些得到了纠正,也有些迟迟未能善后——去年6月,陕西省米脂县事业单位考试命题事故被报道后,考试组织方多次推迟重考日期;去年11月湖南省江华县事业单位招聘“灵活面试”风波被报道后,当地政府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组,称已将调查结果汇报给上级组织部门,但相关考生一直未得到关于考试结果的答复……现在,我还不时接到一些考生关于就业公平的投诉——他们不奢望自己被“内定”,但绝不希望自己成为被“内定”者的陪榜。 我的那些师弟师妹,还有更多求职的青年,他们可不是一个人在求职,而是寄托着一个个家庭的厚望——升学只是过程,就业才是结果。 我庆幸自己的求职过程还算顺利,也希望每个青年都能在公平环境下竞争就业机会。唯如此,青年的职业理想才会更为丰满,未来中国的发展才会更有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