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企或央企,人们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国企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央企在过去十年,营收从3.36万亿元增长至22.5万亿元,可谓是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另一方面,国企的发展壮大始终不能摆脱人们狐疑的目光,认为是沾了垄断的光,挤压了消费者的福利。这其中,尤其以央企最为瞩目。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长许保利表示,在115家央企中,每家企业的业务都是多元的,同时拥有多个主营业务。任何一家央企都不是垄断企业。“只能说,一些带有自然垄断或国家行政垄断性质的行业经营上未放开。” 对此,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在他看来,“垄断+不务正业”是国企最要命的地方。其拥有十分霸道的垄断地位,凭借廉价信贷和政府优惠随意扩张,哪有钱赚就往哪挤。许多国企挤到房地产业,成为地王和房地产王。号称拥有多个主业,却没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多少真正领先世界的科技创新,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著名品牌。 在经济学里,基于规模和避免浪费,自然垄断被认为是有其合理性,这在发达经济体也是有例可援的。并且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对居民日常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各国在事件上也多是对自然垄断行业国有化管理,并对其实施准入管制和价格管制。因此,诸如自来水、电网等企业,被赋予垄断地位是可以被公众接受的。但是,公众不能接受的是,这些自然垄断企业滥用垄断地位,恃“垄”而骄,不认真对待公众的监督,企业账目透明度极差,自身的营运成本永远是自说自话的数字,导致对其产品的定价公众糊里糊涂。这不能不引起公众极大的不满和忧虑。何况,即使是自然垄断企业,在其他发达经济体也开始尝试引进竞争,打破单一投资格局。 至于行政垄断,连丁点经济学理论的支撑都没有了。对其只有一句经济学的名言,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坏和更坏的区别。行政垄断扼杀竞争,抑制效率,削弱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而且让反垄断法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些年来,行政垄断所曝露出的种种负能量,甚至都不用理论和数据来论证,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并不会因为某些媒体使劲儿说好就是好,也不会因为某些媒体使劲儿说坏就是坏。 诸如石油、化工、电信、电力等行业,并不是只有国有企业才可以使其做大做强。正如有媒体所统计的那样,中石化是亚洲最大的石油公司,但营业收入仅为壳牌石油公司的66%;宝钢营业收入只为米塔尔钢铁公司的44%;东风、上汽和一汽的营业收入总和仅为丰田的一半。这些作为国企参照系的著名跨国企业,也并不是所在国的国有企业。但如果从这差距中读出的是垄断还远远不够的信息,那就真是为赋垄断强说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