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化改革避免了五大危机
2013-05-09   作者:姚枝仲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姚枝仲撰文分析,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渡过和避免多次危机。
  一是价格改革危机。改革初期,商品价格部分由政府定价,部分由企业根据市场自主定价,这叫价格双轨制。价格双轨制对同一商品产生价格差,政府定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这就产生很大的套利空间。当政府和国企人员能决定把多少产品以市场价格出售时,就增加腐败的机会。这个时候,如果完全放开价格,就会产生很高的通胀,因为市场价格比政府定价更高,如果继续维持双轨制,就会导致腐败盛行。这两者均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幸运的是,中国选择承受通胀,通过分阶段价格改革的方式,坚定而成功地完成价格市场化。
  二是国企改革危机。中国的改革是增量改革式的,即初期在国企管理体制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允许非国有经济发展起来,然后放开所有价格控制,让国企和非国企在同样的市场下竞争。国企的竞争力远远比不上按照市场原则组织起来的私企和外资企业,因此国企出现大面积亏损。最终,中国再次坚持市场原则,让财务上不可持续的国企破产或重组,将大量的国企民营化,政府只保留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企;国企释放的失业员工或由政府承担部分社会保障,或由新兴非国有经济雇用,部分下岗职工还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三是财政危机。改革前,政府的财政收入基于国企之上,改革后,经济增长愈来愈不依赖国企经济的成长;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并无引起税基相应的增长,从而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例迅速下降。1978年,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约有31%,到l993年,已下降到10%左右,严重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长此下去,必将出现财政危机。中国l994年实行财税改革,确立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并确立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度,有效地保障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
  四是金融危机。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经历两次大危机。一次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开始实行金融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期货等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允许民间金融行为的发展,结果导致出现金融乱局。第二次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由于国企大面积亏损,为了防止由此引起的失业和社会动荡,在国企财务不可持续时,一般由国有银行提供贷款支持,国有银行因而累积大量不良债权,令银行业面临亏损和破产。最后,中国按市场原则改革银行体系,同时也保持对银行业的严格监管。中国银行业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前,成为世上资产质量最好、经营最稳健的银行之一。
  五是房地产市场危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曾经历两次危机。一次是1992年后,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大量投机商进入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并引入银行资金进一步推动地价和房价上涨。最终,中央政府通过严厉的宏观调控抑制了这一轮泡沫。最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需要在城市定居,同时住房市场化改革导致原有依靠政府分配住房的体制发生变化,释放了原有的城市居民用房需求。在美国金融危机以前,中国已经意识到住房市场价格过快增长的问题,并且作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中国也成功渡过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在金融危机后刺激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配套刺激计划,利用土地进行融资,重新推动房地产价格上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姚刚:IPO重启不按老办法 要市场化改革 2013-04-25
· 专家:成品油定价权下放是市场化改革中的关键一步 2013-04-25
· 人民币价格市场化改革没有回头路 2013-04-17
· 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需加快推进 2013-04-10
· 甘肃全面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 2013-03-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