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园区热”背后的地产思维
2013-05-06   作者:张毅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字号
  部分地区不顾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和人才资源条件而前仆后继地热衷大建园区,其背后有一个“地产思维逻辑”:见效快,好赚钱。把这种地产思维和开发模式移植到园区开发,必然导致本当作为产业园区核心的产业内涵呈现严重的空洞化、功利化、无序化现象。
  伴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出炉,各地加快发展的列车竞相提速,一些寄托着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希望的产业园区相继开工。笔者注意到,有部分产业园区规模虽大但少特色,定位虚浮不专业。联想到平日常常听到的“招商难、招商苦”等抱怨,及诸多工业园区由于入驻企业寥寥而荒废甚至沦落为“工业鬼城”的现象,笔者不禁纳闷:为什么部分地区不顾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和人才资源条件而前仆后继地热衷大建园区呢?
  深入了解之后,恍然大悟。园区热背后真正的推手,除了“规模形象”、“无工不富”、“盲目攀比”等惯性政绩思维作风外,还有一个不足向外人道的“地产思维逻辑”。用几位相熟的基层干部的话说就是:见效快,好赚钱。
  在一些地区,有一个被很多地方奉为“经典”并正在不断复制、克隆的“成功”案例:在一片原本籍籍无名的城市远郊,高调宣布建设国际级文化园区,随即以土地融资数亿元建起一座湖光山色、声光电一体的古典文化主题公园,谓之造景;然后,迅速高标准亮化周边基础设施,并以超低价吸引著名品牌地产企业入驻,谓之造势;同时,通过媒体炒作大讲故事跻身文化产业园区,人称造概念。“三造”之下,短短两年,产生三大结果:一是主题公园项目本身严重入不敷出。有专业人士测算,以设计门票价格的5折计算,不计折旧,30年无法回收;二是房地产开发商纷至沓来,周边数百亩土地价格暴涨数十倍,园区开发者大赢;三是园区因要素价格高昂令企业望而却步,优惠政策最终沦为噱头,“产业”有名无实。
  以上“三造”,其实就是典型的地产大盘开发模式和经营手法,其最大的运作特征就是追求一次性的“赚快钱”效应。此外,园区开发者还可以借助国家各类产业鼓励政策,以新兴产业聚集为名发债、融资甚至申请国家各类政策、资金扶持。可谓左右逢源。把这种地产思维和开发模式移植到园区开发,必然导致本当作为产业园区核心的产业内涵呈现严重的空洞化、功利化、无序化现象。
  产业集聚本是区域实体经济实现特色化、集约化的重要途径,但前提一定是基于产业环境基础和上下游产业链逻辑的市场化聚合,因此它必然有一个漫长、精心的孵化、培育和塑造过程。同时,但凡有聚合力的成功的产业园区还必须具备专业化的产业共享服务平台、产业创新组织能力和产业前瞻研究规划团队等。而所有这一切,都与“见效快,好赚钱”的地产思维格格不入,南辕北辙。
  客观说,很多地方开始建设产业园区的初衷大多都是从产业集聚和壮大实体经济出发。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做着做着便身不由己地启动地产思维,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园区开发、运营者的公司化趋利本能和浮躁畏难、好大喜功的浮夸作风。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尊重经济规律,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一要求的本质体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一句话:尊重规律,实事求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姚洋:房地产调控应有新思路 2013-05-06
· 【上海产权市场一周交易综述】房地产业成交额居前 2013-05-03
· 一季度广东商业地产投资高速增长 2013-05-03
· 广东商业地产投资高速增长 2013-05-03
· 永泰300亿布局商业地产 2013-05-0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