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一周便抢下3.5亿票房,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往往具有这样特征:它既可以迎合主流消费群体口味,又能够在情感方面激发观众的共鸣。显然,赵薇在合适的时间选取了恰当的题材。 《致青春》是当今40~50岁一代中国人对往事的回忆。不知不觉中,周围人身心正逐渐老去,整个社会亦如此。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寿命73岁,其中18~22岁面临就业,30岁前后结婚生子,在40~55岁家庭事业稳固后,又开始焦虑子女和退休养老的问题。1961年,我国新出生人口经过三年自然灾害降至900余万,1963年~1972年迎来第一轮生育高峰,每年2500万以上的婴儿出生,构成最近20年持续的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奇迹创造了条件。然而随着这个庞大群体进入40~50岁,经济社会也就走到了转型关口。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不少学者热衷研究世代理论,即人口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下流社会》、《消费崩盘的年代》所描述的日本失落一代社会心理,在岛国影视作品有集中反映。当今,中国以40~50岁为主要群体的房地产、汽车、奢侈品等扩张性消费正处于巅峰,但贫富差距过大所形成的屌丝文化,社会阶层凝固所导致的拼爹现象以及创新缺乏所形成的僵尸企业已经出现。如何避免步日本“失去十年”后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文化繁荣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在消费不断提升过程中,老龄化将加速社会消费格局的转变。过去10年围绕房地产的扩张性需求,将转向医疗保健、旅游、文化等领域,这正是国内影视业所处的大环境。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同比增长30%达170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48%,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电影市场。 由此看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电影业正面临历史发展机遇,《致青春》等国产影片火爆,光线传媒、华谊兄弟股价飙升,某种程度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