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次陕西“丝绸之路”申遗项目不成功,倒是可以走走另外一条路,去吉尼斯世界纪录碰碰运气,或许还可以弄块牌匾勋章——当然,这是气话,但看着当地政府部门为申遗起了个头就花了125亿,你说,走完这条漫长丝绸之路,还得花多少钱? 反正这里没有答案,就觉得陕西这么个申遗法,还是挺贵的,整一就是奢侈项目。查了下申遗,字面意思还挺简单——“某地区的特殊历史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按照我肤浅的理解,就是我现有且觉得珍贵的东西,向联合国报个备,让大家认同它的普遍价值,就如当年申请国家旅游城市一样,没有一分钱经费补助,也没有实质性的好处,但意在激发全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同和更好的保护,与此同时,申请者也能获得名誉上的称谓。 从最近见诸报端的新闻来看,“丝绸之路”的申遗回声未听驼铃脆响,却闻拆古寺、迁民房的非议,而这背后,势必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为其背书。 “丝绸之路”式的申遗若是不成功,难免落得劳民伤财的指责;若是成功了,
却开启国内重金申遗的范例,难免会引起追名逐利之流的效仿和复制,助长此风的恶劣性,比前者更甚。 当然,还有一笔申遗的账目,不得不重新核算一下。就在“丝绸之路”申遗路上的一拆一折之间——拆了多少民房古寺,折了多少本钱?这里不能总是财务数字上一笔总账乃至糊涂账,更重要的是,即便折得起财务上的账单,也折不起人心的账单——把人拆跑了,把人心拆散了,你还好意思拿着这项政绩工程说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摘编自《钱江晚报》5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