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机构,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下降,这种长期下降与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经济放缓趋势是一致的。那么,中国是否能够把握好这个不可避免的放缓过程而不出意外,防止像日本那样,成为关注的焦点。 当一个经济体开始追赶发达经济体时,到了某个阶段,就会面临增速下降的挑战,其最终命运,要么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以失败告终;要么,能够应对增速的“自然回落”,并重新找到增长的动力。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可以避免日本式的命运,因为它依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但是,一个高投资、高增长的经济体向低投资、低增长的经济体的成功转型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不断以投资驱动的高增长,往往出现投资过剩与资产泡沫,更多没有商业价值的高风险项目产生,一旦增长放缓,坏账就会逐渐增长并给金融体系增加压力和积累风险,从而进一步构成紧缩,形成自我强化的过程,就像日本那样。 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呢?我们首先要看两国的相同点,毫无疑问,驱动两国经济增长的是同一种发展模式,即依靠出口和投资,最终,日本出现了货币升值压力和产能过剩,在由出口向内需拉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资产泡沫,并因过快的紧缩导致泡沫破裂,陷入长久的通缩状态。中国也进入了产能过剩,出口萎缩的阶段,也处于由出口向内需拉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同一阶段,这是两国的相同点。 不同点在于,中国金融还没有实现自由化,汇率仍然受到控制,而日本经济泡沫的推动力,主要是实现自由化的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开放,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在资本与金融管制的条件下,有能力主动防止金融风险。必须指出的是,日本附属于美国,因此在金融和资本方面受制于美国的意志,再加上金融自由化,让日本政府丧失了金融独立性,中国则不存在这点。 第二个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制造了资产泡沫(股市、楼市和土地),而中国的楼市虽然价格过高,但杠杆率较低,股市则长期低迷。不过,中国地方政府与企业则是债台高筑,具有较高的杠杆,主要以土地抵押或依靠土地财政借款。因此,如果资产价格下行,也一样会构成金融压力与风险,除非控制好地方政府的债务,并逐步去杠杆化。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政府或许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当然,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体制,尽管都是投资与出口驱动的政府干预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政府主导整个经济发展,并控制着太多的要素与资源,在过去30年也积累了大量的宏观调控经验。日本政府没有这些制度优势和政策工具,尤其是没有可参考的国际历史经验。 日本经济虽然停滞,却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日本的技术和产品当时仍然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海外投资也产生了巨大的收益。但是,中国较为高端的制造业正在受到日元贬值、美国“再制造化”的威胁,而低端加工业也备受汇率升值,人力价格上涨与通胀的困扰。中国向服务业转型也受制于国民消费能力不足,而日本则没有这个问题。 让人担忧的是,就像有专家所认为的,资产负债表扭曲和依靠一个或两个因素驱动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可能陷入一个经济结构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自我加强机制向任何方向改变都可能把影响大幅放大,正面的冲击通常会导致比任何人预期都要快的经济增长,而反面的冲击会导致比任何人预期都要低的增长。因此,尽管中国有某种制度优势,但在这种脆弱的结构下,可能要承受意外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