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在公开市场实施一周净投放后,央行上周对冲到期资金,在公开市场实现了“不投不放”的平衡。至此,公开市场已连续两周暂停了资金的净回笼,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预计这种观察会持续几周时间。 春节后外汇占款急剧增加,使得央行高度警惕通胀抬头,于是进行了连续9周的正回购以回收流动性。但根据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 国家统计局4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4月份非制造业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由3月份的55.6回落至54.5,服务业发展出现缩水。采购经理人指数各分项指标中,生产指数由3月份的62.5降至62.4;新订单指数由52跌至50.9;与此同时,将生产排除在外的新订单指数也由3月份的51.4跌至49.8。这些均表明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遇冷,不如人们先前所预计的“温和复苏”乐观。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7%,这一增速也明显逊于市场普遍预期,并且,反映经济增长的硬指标———工业生产增速和用电量在一季度均显疲弱,而PPI已经连续一年负增长,近期回升仍显乏力,也显示工业需求的不足。这些迹象都表明二季度经济增长面临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处于“外部量化宽松”和“内部复苏不稳”的矛盾状态。外部,日美欧掀起一轮又一轮量化宽松潮,或维持低利率刺激政策不变,人民币升值和热钱流入压力持续存在。在内部,煤炭价格下跌,钢铁和运输复苏乏力,社会用电量低位徘徊,显出偏冷特征;另一方面,家禽养殖业遭受重创和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又为未来通胀埋下了隐患,而且当前蔬菜价格和部分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也十分明显。因此,当前货币政策处于“一加热就通胀,一收缩就偏冷”的尴尬期。 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要求。调控部门也已关注到宏观经济犹存不确定性一面,流动性调控在前期以净回笼应对激增的外汇占款之后,未来将保持平稳操作。这种态度或有保守嫌疑,但在经济形势晦暗不明之时,保守未必不可取。 本周将公布4月份CPI,经济走势的矛盾状态也在分析师中造成了较大分歧。如一些分析师考虑到目前国内经济增速回升仍显乏力,公务消费限制令、禽流感疫情等非预期因素对食品价格的下拉作用,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近期明显回调等因素影响,认为当前通胀压力不明显;而另一些分析师则注意到国际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将对我国的价格走势产生影响,国内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国内基础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也存在改革和调整压力,据此认为通胀仍不可掉以轻心。 两派观点都有一定的依据合理性,且无法说服对方,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形势的矛盾状态。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惟一该做的就是4个字:静观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