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作为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正越来越受到各界广泛关注。笔者以为,这其中不仅有对PMI指导性意义的客观肯定和理性分析,但也不乏对之过度解读与利用,而后者,尤其在市场疲弱时,更加不利于市场情绪的理性回归。 首先,PMI时滞性短、灵敏度高,先导性意义非常突出,因而备受重视。在理论上,由于这一指标在统计上采取快速、简便的调查方法,每月发布一次,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因此,在PMI基础之上发布的商务报告,是所有宏观经济序列数据中滞后期最短的报告之一。另外,PMI调查样本涉及企业的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价格等多个环节,可以反映出各行业比较全面的商业活动。 基于以上两方面,可以说,PMI是一个综合的指数体系,尽管指标不多,但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如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库存、雇员、价格等,能够反映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而各分项指标又能够反映出企业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各个侧面,尤其是PMI中一些特有的指标是其他统计指标中所缺少的,如订货提前期与供应商配送时间等,有助于详细分析行业发展走势的成因,因此市场十分重视该数据所反映的具体结果。同时,该数据也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指导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如今,PMI已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 具体来说,本月1日发布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这使得市场上悲观预期再次抬头。不过,笔者倒是认为,PMI数据也应放到一段时间里连贯地审视,从该数据3月份短暂反弹后的再次回落来看,4月份该数据的回落并不构成趋势性,但是各分项指标在临界值上方的回落显示增长幅度收窄,如果依此判断,对经济增长动力的持续挖掘当是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其次,按照历史经验,在市场越是疲弱的时候,任何稍微不利的因素都容易被负面解读效应无端放大。例如,作为“五一小长假”之后的首个交易日,昨日
A股未出现市场节前预期的“五月开门红”,PMI数据的不理想必定被列入其中首要的因素。 相反,越是在市场悲观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对有利的信息视若无睹。其实,笔者在网络上随意观看,便可发现更多的利好因素。比如,“沪深两市已有907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中报业绩预告,近六成的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这不仅说明作为微观经济体的上市公司业绩的好转,也进一步证明宏观经济大环境的改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再比如,“世界最大主权财富基金大幅增仓A股,欲提升投资额度”、“外资做空A股论水分多”、“证监会也表示,并未发现境外资金大规模做空A股的记录”等,这些消息怎么也不能视作利空。 还有消息说,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沪深A股在全球十大主要股指中继续称“熊”,也是唯一下跌的两大股指。这对不同心态的投资人恐怕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总之,市场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理性应该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