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门票价格形成机制置于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公平博弈、透明运作,景区门票降价才能“动真格”,旅游业的勃兴才不至于给公众的观光消费带来痛感。 “五一”小长假过去了。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曾发布消息称,“五一”劳动节期间全国1200余家景区门票价格将实行优惠。然而,不少人研究后发现,此番优惠后,部分景区门票价格只是回到了涨价前的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面对景区门票价格偏高的现实,公众多少还是有点失望。 有人戏谑地说,面对现在景点票价居高不下的现实,徐霞客要是生在当下,顶多也就是在景区大门前拍照留念、微博求粉。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看风景的权利被货币化了。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就抛出“紧箍咒”,规定景区涨价周期不得少于3年。今年恰逢解禁期,不少景点赶趟儿似的疯涨起来。清明那一拨涨完了,“五一”这一拨又来了。据说最高涨幅高达167%。此外,变相涨价的景区也不在少数。中国旅游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从国内游客看,景点门票、交通花费最多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才是购物、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换句话说,出趟门儿,很大一部分钱是花在“马路”和“门槛”上。 此番降价当然是好事。如果说民众对今天的降价尚有微词的话,无非还是三个道理:一是不少景点有“涨完再降”博美誉的嫌疑。例如,扬州瘦西湖票价从优惠前的150元回到120元,降幅与此前涨幅一致;四川峨眉山门票从185元降到165元,优惠后的价格较涨价前还高出15元。二是真正促销的优质景点并不多。虽然此次下调门票的5A级景点有60家,但其所占比例仅有5%,而3A级以下景点占67%。这种巨大的差距,被网友们戏称为“冷门推介会”。更重要的是,此次降价,行政推动的痕迹很重。公众不免担心,一旦过了这个降价潮,门票还会不会再“补涨”回去? 市场经济,不是所有的涨价都要挨骂。我们诸多景点价格调整之所以骂声一片,恰恰在于两个不容规避的现实:首先是定价高昂而缺乏性价比。譬如一张湖南张家界的门票价格,相当于法国卢浮宫门票的3倍;一张四川九寨沟的门票费用,玩遍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还剩100多元。这就难怪有众多网友认为景区门票“太贵了,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其次是价格调整缺乏程序正义的支撑。想涨就涨,既不会听证,更不愿纠错,罔顾不少景点的公共属性。眼下凤凰古城的尴尬,便在于此。 好在近期正在审议的旅游法草案已将焦点对准景区门票,强调景区门票价格不能说涨就涨,应严格规范程序。譬如“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六个月公布”,“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严格控制门票和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上涨”等。只有将门票价格形成机制置于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公平博弈、透明运作,景区门票降价才能“动真格”,旅游业的勃兴才不至于给公众的观光消费带来痛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