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等因素影响下,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多日后,23日中国沪指大跌2.57%,失守2200点关口。分析人士担忧,在国际评级机构配合下,国际资本正在酝酿一轮“做空中国”。
针对市场波动,中国美国商会会长孟克文告诉笔者,一季度中国经济7.7%的增速不算低,尽管资本市场反应敏感,在华投资的美国企业依然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将继续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共成长。
显然,伴随中国经济加速转型,低成本劳动力和出口将不再是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正日益扩大的内需,大力发展服务业,贯彻经济、金融改革。对此,孟克文称之为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经济学人》称之为中国经济的“现代性”,中国政府称之为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当前,中国经济正摒弃粗放发展模式,踏上转型升级的新征途。中国政府一方面推动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淘汰落后产能、贯彻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服务化、信息化,促进创新驱动;另一方面着手破除市场垄断,推动税制改革,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激发民间投资和社会创业热情,引导收入分配改革,着力拉动内需,促进内生增长。
就中国升级经济的内在逻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暗示,中国一些要素供求关系发生了新变化,在生产要素投资的边际效益没有重大突破之前,潜在生产率趋于下降。换句话说,同样数量的资源要素投入,已无法取得以往那样的高速增长。
高速未必是好事,减速未必是坏事。《华尔街日报》指出,在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基础上,让中国经济适当减速,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是明智之选。
要改变支撑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固有模式,非朝夕之功。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太慢,会影响改革进程;调整过快,又易造成经济骤然失速,官方设定的7.5%全年增长目标体现了稳中求进、远近结合的智慧。
值得肯定的是,某些机构正调校预期,努力跟上中国经济的新节奏。一季度数据发布前后,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野村证券、美银美林均下调了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与官方目标进一步趋近。预计这将有助于避免市场今后对“中国速度”的过敏反应。
在紧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采购经理人指出(PMI)等热门指标的同时,市场也需适当关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社会保险覆盖率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和中小企业税负变化等指标。
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市场正确反映中国经济从量增到质变的微妙过程,有助于投资者把握中国经济转型所蕴含的新型增长机遇,也有助于世界分享中国改革释放的新红利。
尽管“做空中国”的论调明显缺乏基础,却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者们提了个醒。若能以加速中国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回应“做空”,从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透明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可看空“做空中国”论调,中国却不能看轻其积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