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六年的等待之后,我国城商行上市之路依然不明朗。 2007年,随着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3家城商行登陆A股,城商行上市之路就此打开。然而,城商行新股首发(IPO)开启之年也是冰冻之年。此后六年再无一单城商行在A股上市。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截至2013年4月18日的IPO申报企业信息表来看,排队的城商行和农商行达到15家,但是进展不大,其中8家初审,5家落实反馈意见,有2家银行中止审查。 从表面看,城商行上市合乎逻辑。一方面,截至2012年末,城商行总资产规模已达到12.3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6%。城商行业绩指标超过许多上市公司的水平,例如有十几家城商行的资本利润率超过40%,超过50%的也有五六家,城商行的总资产利润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水平;另一方面,被监管部门定义为“第四梯队”的城商行,主要定位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但是,从种种层面观察,记者认为,城商行的破冰之路依然遥远,这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其一,从股东数量看,城商行多由城市信用社演化而来,城商行股东人数众多,历史沿革中股份变动方式也很多样,股权混乱也导致大部分城商行存在股东人数超标的情形。这容易造成法律障碍,引起市场非议。 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公司就已构成公开发行。股东的混乱容易造成外界的非议,以及一些灰色地带。灰色地带往往存在于离、退休职工股,职工死亡后继承股,以及内部职工以外的个人持股。从已上市的几家城商行看,就暴露出娃娃股东、高管短期增持等问题。 其二,从法人治理结构看,城商行多由当地城市信用社、联社及城市合作银行在各地人民政府、人行的整合下重组而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城商行与当地政府,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政府持股比例过高,会出现过度干预,这将让公司治理的基石——股东大会制形同虚设;即使是在持股比例不高的情况,地方政府往往也通过其他形式实现对城商行的影响。 其三,从2009年开始,随着信贷规模大幅增长,城商行异地扩张冲动强烈。一方面通过放贷获得利差增加利润,另一方面对外扩张圈地,这是多数城商行采取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但是,城商行本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否与资产规模匹配,成为一个问题。在原有领域,如在二三线城市,城商行面对着利率市场化以及竞争对手增多的风险,现在连外资银行都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开设分行。 而跨地域经营的城商行往往依靠招揽当地资源型人才拓展业务,这本身就蕴含了管理和监控上的风险。 其四,从A股市场看,近期走势并不乐观,2012年我国IPO融资规模锐减至不足1000亿元。而安永的报告则预计,2013年A股市场IPO总额为1300亿元。15家排队的城商行,募资规模如按已上市的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平均募资额84亿来计算,就已达到1260亿。 再联想起还没有排队的100多家跃跃欲试的城商行、农商行,以及陆续上市之后的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方式,A股市场目前很难承受这一串庞然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