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又在争相流传捐款,一股暖流瞬间由头到脚。可是一些关于2008年的灰色记忆又在提醒公众,要对慈善做更多反思。 还记得万科因为王石直言不讳遭遇的公关危机吗?王石说万科是否捐款要股东说了算,王石的决策是理性的,万科是一家股权分散的公司,如果管理层决定捐款,就相当于拿主人家的东西慷慨。但是王石因为以上言论被好事者与王八联系起来,公众认为,在如此灾难面前对万科而言钱算什么呢?万科公关部承受巨大压力,万科最终通过召开股东大会的形式决定援建灾区。 有了这件事,你会疑心现在这么多企业争相向灾区捐款,是因为慈善本身,还是为公众形象,还是另有打算。比如苹果决定向灾区捐款5000万元,并为灾区学校提供苹果设备的作法,被理解为是在修复媒体舆论造成的创伤。而加多宝和广药这两个冤家,纷纷宣布捐助灾区,也被另番解读。2008年,加多宝还租赁王老吉品牌时,宣布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博得全国消费者好感。 其实很容易理解公众对向灾区捐款的感受,汶川地震发生后,报纸、电视媒体高密度轰炸,激发大众由己及人的同情心,不少人流下眼泪,民众觉得灾民应该得到补偿,人们应对灾民有所表示。这自然演化为,有表示者是好人,没表示者则心底不够善良。 但是,当慈善被拿来比较和要求时,就脱离了慈善的本质。网上会拿捐款金额来比较企业好坏。当笔者看到那些自身业绩都不好的上市公司也在公告中慷慨解囊时,就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企业最大的慈善,是为员工创造收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股东创造利益。企业在行使社会责任时,不仅在突发灾难一刻间,更在平时。但是现在看来,即使一家企业平时善举不断,在灾难时没有表示,则形象尽毁。 纽约客记者何伟在《寻路中国》中记载了一段令他惊愕不已的谈话。北京北郊一位村民羡慕受灾地区,认为受灾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得到关注和补偿。何伟作为局外人,不了解中国人这种感受的普遍性,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间较长,政府在资源调配中生杀予夺,即使现在,政府在资源调配中的作用也很大,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灾难则是最响亮的哭声,而且其他想哭的人也没有异议。 来自政府的、民间的资源正在向雅安涌去,来自全国各地的善意,无疑会给灾区民众安抚和温暖,让他们尽快在灾难面前站立起来。但在捐款过程中的过多要求,则是违反自然心愿的暴力,慈善不应该和暴力联系在一起。 而且,这种暴力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经历汶川地震后,我们应该认真考虑资源调配的方式。平时市场价格负责调配供需,此时调配资源应该交给谁呢?是政府慈善组织?还是民间NGO?什么样的调配才是高效的,才不至于让善意被滥用?是长期捐赠的效率更高,还是一锤子买卖更值得赞誉?这些都需要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