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曾在两会上“约法三章”,要求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而且要求中央政府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可以看作中央政府机构带头兑现承诺的例证。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公费接待预算均有所下调。 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缩减,既是对“约法三章”的积极回应,也为政府部门更好地遵守“八项规定”打好了基础。这道“减法题”,实质上削减了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福利,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不过,相比基数庞大的三公经费总额,目前的三公预算缩减力度其实不算大,与公众期待的“三公”改革尚有差距。 以公车经费为例。据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调查,平均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约为15万元。以此标准匡算,中央本级公务用车及购置费今年减少0.33亿元,仅相当于减少了约220辆公车。这种改革力度,对于俗称的“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的公车来说,仍显得比较“温柔”。 在当前的舆论生态中,公众对于改革“三公”的呼声非常高,但相关政府部门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却普遍偏低,出现这种“落差”其实很不应该。毕竟,纵观中国社会转型期必须推进的各项改革,规范“三公”本应是难度和风险最小的一项改革——改革可能会让部分习惯公车出行、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的领导干部略感“不适”,但它毕竟不像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革那样“伤筋动骨”。 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规范“三公”的改革有非常具体的指向,也不缺政策法规的支撑,在民众中更是早有高度共识。在中央频出重拳整治“三公”乱象的大背景下,缩减不必要的“三公”支出、杜绝“三公”腐败的压力和动力,更是前所未有,改革条件也已比较成熟。深入推进这项不涉及“饭碗”问题的改革,无需多么复杂的改革设计,只要有削减领导干部一部分“福利”的决心即可。 有远见的主政者应该意识到,各种“三公”乱象早已成为严重损害自身形象的脓包,尽早剜除为宜。是贪恋“三公”消费带给自己的微利,还是用改革回应百姓呼声?这道选择题并不难做。 今年已是“晒”三公经费的第四年,与往年相比,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推进,这是一个不错的趋势。公众乐于看到“三公”改革的进展,希望改革的力度更大一些。希望能有更多政府部门拿出“削减福利”的改革决心,增进“三公”的透明度,进一步挤压“三公”消费中的腐败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