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最引人注目的事实之一便是债券市场的飞跃发展。债券市场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新的纪元,对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当承认,债券市场的发展非一蹴而就,发展之路漫漫,还须广大市场参与者上下求索,推动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2012年全年,中国债券市场净融资额为4.6万亿元,其中为非金融企业提供净融资2.5万亿元。目前,能源、交通、金属、电信、制造、农业、汽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均已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有效地支持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此外,为推进城镇化建设,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超过万亿元。 通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我国融资结构过度依赖贷款的状况得以改善。2012年企业债券融资总额为22498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4.3%,较2002年提升了近13个百分点。 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得风险与收益的对接更直接,有利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债券市场体现出了更为直接和精确的调控效果,在尽可能较少影响新增货币量的同时激发存量货币的效能,有效配合货币政策实现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管理通胀之间的平衡。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近年来,交易商协会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各项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方面,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先进制造业、“三农”企业的发展,保障重点投资领域、重点发展产业的配套资金,在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产业导向,对产能过剩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的融资需求进行限制,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提升传统产业。 我们看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离不开制度法规、运行机制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创新、规范、市场化、投资者多元化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点。 为促进银行间市场的健康发展,交易商协会制定了包含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交易、信息披露、自律处分等一系列自律规则,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自律规范体系,有助于形成一个监管制度更加健全、运行机制更加规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的选择。2012年,在“注册制”的基础之上,交易商协会推出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信息系统”,进一步提升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工作的透明度,更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精神,推动金融市场管理模式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债券市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免不了波澜起伏。未来,我们认为,债券市场还将秉持市场化发展道路,不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机制规范,继续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实现债券市场创新与规范的协调发展。 第一,债券市场要继续发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随着定向工具、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逐步成熟,以及固定收益类基金、银行理财等各类资产管理资金规模扩大,债券市场具备继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有望保持规模稳步增长。 第二,继续改善社会融资结构,推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 尽管我国债券市场存量以及企业债券存量已位列世界前茅,但这并不意味着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的任务已经完成。相反,与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依然较低。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为例:债券市场存量与GDP之比,美国为174.46%、日本为248.03%、德国为76.19%、法国为127.93%,而我国仅为45.28%;企业债券存量与GDP之比,美国为21.61%、日本为15.66%、德国为10.29%、法国为10.64%,我国仅为8.93%。考虑到德国和法国同样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我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确与自身经济规模不相匹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依然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债券市场创新机制将向着市场化、内生性方向转变。近年来,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投资品种类型单一、风险定价机制不够成熟等问题,需要通过继续“创新”来推动发展。下一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参与者的逐渐成熟,债券市场的创新机制也应当逐步调整,由行政主导转向市场主体自发,促进市场内生性创新。 第四,债券市场将实现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制度方面,继续强化信披制度建设,提高信披的及时性、连续性、全面性;完善市场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推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深化发展。管理方面,坚持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戒。 第五,不断深化改革以抵御我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风险事前预警较事后处理更为重要,对比全球主要国家次贷危机后的监管方式,围绕央行建立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已成为主流,这也应当是未来我国不断深化债券市场、金融市场乃至金融制度改革以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