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四川芦山的地震,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民族血液里的东西。慈善,是这场灾难里不会缺席的话题。 五年前汶川地震期间所奔涌的慈善力量让人印象深刻,这力量大到让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国民倍感亲切,一如那句名言: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五年之后,虽然芦山地震的破坏程度远小于汶川地震,但慈善依然在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依然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感动。 慈善是如此广泛地跟我们所有人都产生联系,慈善机构也就毫不意外地被放在聚光灯和显微镜下,一举一动都要使人们信服。遗憾的是,一向没有危机感,也缺乏透明度的中国式慈善机构,比如红十字会,因一连串的丑闻而让自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一直到芦山地震时也没有恢复。甚至在“抗灾第一”这样的大共识下,红会不仅募捐数目较少,不如壹基金这样一个新兴的慈善机构,还在微博上继续被“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所审视、所恶搞。因此也就有了红会领导赴灾区被怀疑是作秀,也就有了向台湾红十字会收500万“过路费”的以讹传讹。总之,即使是在笔者这样一个曾狠狠批评过红会的人看来,舆论当前对于红会有那么一点刻薄。 没有无缘无故的刻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身陷信任危机的红会所能做的,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将慈善做下去,用自己专业的力量和渠道,将捐赠的资金与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受灾群众手里,并且做到每一笔捐赠的使用都公开透明。红会长久以来的官僚衙门习气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改变的,但仅仅就芦山地震期间而言,红会应该在专业方面体现出自己的存在感。每个圣徒都有过去,每个罪人也都有未来。公信力垮塌是分分秒秒的事情,而公信力的重建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某个时间、某个事情上做得格外卖力、格外用心,即使仍有这样那样的微辞,也会是一个公信力提速的机会。再激烈的批评,公众也是希望红十字会可以变得更好,而不是弃之不用,另起炉灶。这不,一位此前激烈批评红会的人士恰是通过红会副会长的帮助将物资送到了目的地,只要都是心向慈善,何必有什么门户之见呢? 同样,慈善也需要更多地面向主体,无论是遭逢地震这样的大灾,还是在平常日子里的募捐,都不要刻意营造出一个垄断部门,规定慈善的捐款和物资都只能经由某某部门或临时机构代为转送和调拨。这样做其实并不是所谓效率的体现,而是在阻碍慈善力量的做大,同时也是让慈善垄断者动辄就要面对公信力的考问。历史上有“管仲陷阱”一说,核心就是“利出一孔”:动用国家权力,规定只有一个获利的孔道和途径。慈善如果能够避免“一孔”,力量将比我们想象得更强,也更让人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