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灾难都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2013-04-22   作者:《国际金融报》社论  来源:国际金融报
分享到:
【字号
  4月20日8时02分,古城芦山遭遇7级地震。距离汶川大地震5周年尚不足一月的时刻,强震再次撕裂中国的伤口:截至4月21日18时,共有208人死亡失踪、11826人受伤,像历次地震一样,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灾情深重让中国人所有目光都朝向雅安芦山。地震爆发后,子弟兵、医生、新闻记者、民企救援队纷纷奔赴灾区,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把援助的手伸向等待救援的被困者。志愿者在残垣断壁的“现场”守望相扶,并肩战斗。
  灾难压不垮伟大的人民。从汶川到玉树再到雅安,灾难会给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会给民众留下难以抹去的心灵创伤,但是也让人们空前凝聚,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爱心爆发,敢于付出和担当。
  人类所处村落,从来不缺灾难。中华民族就是从灾难中踏出了生路。废墟是昨日的坟墓,也是明日的家园;灾难是过去的终点,更是新生的起点。因此,可以说,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族群的训教,留下敬畏和珍惜的无言劝诫,让人们互相关爱,共赴时艰。
  如果说,和灾难面对面拼打的时刻,人心内在的品行光芒会集中爆发;那么,每一次灾难更长远的价值,总会“倒逼”出程度不同的时代反思,推动着人性、传统习俗乃至经济文化制度的进步。这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无数次周旋中迸发了智慧和力量:滔天洪魔逼着大禹放弃父辈的“堵治”从而悟出“疏导”的价值,之后才出现长时间的天下“水安”;甘南陇西大震之后,张衡发明地动仪,给后世留下预震基础知识。
  每一次灾难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而进步的推动力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反省。“有悔,征吉。”身处顺境,需要居安思危;身处困境,更要“三省吾身”,反思失误的原因等。惟其如此,才能总结规律,依从“天道”,克服缺乏顺应、反思,寻找长期生息繁衍的制度设计和行为规范。
  增加一点敬畏和记性是灾难留给人类的“正资产”。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中,不仅要让被撕裂的伤口痊愈,而且要让康复后的躯体更加强健,同时拥有对灾难的免疫力。“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唐代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中的这句话,对多难兴邦作出了令人警醒的阐释。
  必须指出,灾难对历史进步的促进是有条件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兴邦还是衰邦,取决一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坚强,取决于她在灾难面前显示的智慧,取决于她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多难兴邦,给了我们饱含忧患的意识、悲壮奋进的力量;多难兴邦,也给了我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聪慧睿智的思想。
  地震作为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尽管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制止,但却可以提前预防、侦测,提醒民众及时做好防震准备,减少人员财产伤亡损失。但就眼下看,在突发地震面前,相关的预防措施几乎没有起到作用,事发前应有的征兆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面对新的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通力协作、各尽所能的制度安排是亟待面对的一个时代命题。
  祈福雅安,最重要的是要反思教训,还是现实之需。因此,在设计中国未来道路时,都需要把防灾减灾上升到国家战略,全面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历史灾难化作中华民族继续前行的“帆和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灾难面前,我们要不要再信一次红会? 2013-04-22
· 面对灾难,政府要善用社会“毛细血管” 2013-04-22
· 申银万国:大环境灾难不断 保持谨慎 2013-04-08
· 航运业运力“灾难性过剩” 面临行业性破产风险 2013-03-08
· 法国前总理认为政府经济政策具灾难性 2012-06-0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