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监管:应识辨监管与管制边界
2013-04-19   作者:黄小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字号
  近日,一直相对平静的固定收益市场成了整个资本市场的风暴眼。先后有中信证券、万家基金、齐鲁银行固定收益业务的重量级人物被警方带走调查。
  一边是债市大发展,一边是如此密集传出丑闻,这种情况值得反思。近年来,中国债市长期以来短板得以迅速“拉长”,获得了快速发展,无论是从债券发行量、交易量、余额,还是从参与主体、债券品种丰富程度,今天的中国债市都已蔚为大观。由于债市以机构场外交易为主,与股市比,显得严谨而又神秘,但上述违法行为,暴露出债市潜在的制度缺陷和风险。
  最近三起丑闻事件,皆因债券交易中因代持行为引发的利益输送而起,既体现了金融机构内控环节的漏洞,也与整个市场大环境有关。
  代持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有的是为提高收益,而进行越界投资被禁投资标的以放大杠杆,有的是机构为解决期限匹配难题,还有的纯粹是手握大权的资产管理人为谋私利的“设局”。对于第三种情况,显然法律不能手软。而对于前两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出于提高收益目的的代持有一定合理性,应着重于进行更合理、更有效、操作性更强的秩序监管,防范杠杆过大导致金融风险,因为金融机构杠杆比率高低,直接决定宏观金融安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过度使用杠杆。出于期限匹配目的的代持,则要靠完善产品设计、丰富投资品种来解决。即对于代持问题,应以制度建设和规范为主,而不能一味地禁绝。对于不能完全避免的代持,应以加强内控、加强信披来抑制其负面作用。
  其实,债市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不只是代持那么简单。与之相关的丙类账户监管,也必须引起重视。随着债市容量的迅速扩大,有七八千家没有交易结算资格的丙类机构通过委托方式进入市场,数量庞大的这类机构很多时候以隐形身份参与交易,其交易频率、规模越来越大。而数以万亿计的理财资金涌向债市,为投资更具灵活性,规避更多监管限制,也大多通过丙类账户来运作。一些规避监管的创新性做法,本身有合理性,但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的许多创新也为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如操纵市场、内幕交易,通过代持非法输送利益。2011年富滇银行案,就是该银行内部人通过设立丙类账户进行非法输送利益的行为。
  推而广之,债市要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放松管制和加强监管的关系。没有放松管制,仍然执行原来那种发行审批制,对投资者实行过于严格的准入制,不利于市场发展,但如果在放松管制的同时监管没有跟上,则很容易在债券市场体系中埋下诸多风险隐患。这方面股市应该是前车之鉴。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股市管制得多,出了问题不是通过监管执法来解决,而是通过限制业务创新,限制市场准入来应对,这种情况在债市发展过程中应该极力避免。
  从国际经验看,债市始终是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其监管往往以自律监管为主,但机构主导的市场同样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例如,欧美大银行Libor操纵案的发生,就是过分信任自律监管而出问题的最好说明。而债市又有与股市完全不同的交易结算体系和信息传播途径,其单笔资金通常极其巨大,常常是小范围询价即形成价格,信息流通也有一定的私密性,虽然机构拥有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但如果内控缺失,照样会制造重大风险。国外机构在场外市场造成天文数字般损失值得警示。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市场参与者内控普遍更差,并且这两年市场总体处于牛市,这使得不少风险被隐藏起来,而最近几起丑闻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要对债市中的制度建设,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的关系进行深入反思,唯其如此,债市目前这种大发展局面才能持续。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债市健康发展需打破零违约误区 2013-04-19
· 银行间债市核查风暴全面升级 2013-04-19
· 杨辉邹昱被查引固收圈地震 银行间债市监管升级 2013-04-18
· 日本货币政策实验或致日债市场崩溃 2013-04-16
· 美股市债市走势或背离 2013-04-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