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公开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2013-04-19   作者:李星文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昨天(4月19日),财政部向社会公开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和2013年预算安排情况,中央部门也向社会公开了各自的2013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比去年的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相关报道见A3-A7版)
  “三公经费”是一个简称,指的是中央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的产生,出于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但由于一段时间以来“三公经费”持续增加,而且开销的具体账目未经详细公开,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工作经费被挪作私用的现象,公众对“三公经费”的支出普遍怀有疑惑心理,甚至连基本概念也产生了混淆。比如说,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三公经费”就是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甚至有人建议取消“三公经费”。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不过也可以从中看出,公众对公款使用中的铺张浪费和假公济私现象心有怨言。
  近年来,中央部门着力推进“三公经费”预算的公开透明,并且严格控制实际执行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选举产生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都明确要求管好管住“三公经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见面会上明确承诺: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这些规定、批示和承诺宣示了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执政思路,很快就得到了民意的积极回应。而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数据的减少,进一步证明厉行节约不是一句空话,“只减不增”也不是纸上谈兵。
  有了预算的约束,并且规定原则上不追加预算,这等于是给时不时有脱缰冲动的“三公经费”勒上了保险系数更高的缰绳。中央反复强调大兴节约之风,各部门公布的预算数字如同立下军令状,宏观的号召和微观的约束,将十分有利于对“三公经费”的管控。同时,高调宣布预算比实际执行数减少,中央公务接待费总体压缩4.3%,也给人大机关和公众提供了监督的依据。如果总是闭门发布预算和决算的数字,公众便无从知晓财政拨款花了多少、去向何处,现在有了开销的数字和缩减的比例,如果最终突破预算,公众便能有所依凭地发出追问。
  当然,“三公经费”的公开刚刚上路,无论是公开的程度,还是执行的力度,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首先,中央部门只公布了因公出国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的总数,而没有公布这三个大项下具体项目花费的数字。既然各部门预算的总数具体到了小数点后面两位,这就意味着预算编制已经具体到了每笔预计开销的费用,如果大项和小项的开销一并公布,自然更受公众欢迎,也更便于社会监督。其次,对“三公经费”预算执行不力的情况,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根据往年的情况,中央固然明确要求各部门将“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在年初预算批复的规模内,但预算在执行中往往被突破,这几乎成了一个顽症。细化数字不公开和问责机制不健全,意味着对“三公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缺乏刚性的约束,各部门因此而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也就难免产生“潜规则”、挥霍浪费甚至腐败交易。
  一方面,“三公经费”预算的公开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经费的列支还需细化,管理还需加强。我们相信,在中央的力倡和公众的推动下,“三公经费”预算的透明度会不断提升,并带动和完善政府预算全面公开,为人民监督政府创造更好的条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削减预算只是抑制"三公"经费第一步 2013-04-19
· 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公布:公车费近44亿元 2013-04-18
· 中央部门公开2013预算 三公经费预算首次同步亮相 2013-04-18
· [经济参考微话题]“三公”经费支出应让老百姓看得懂 2013-04-08
· 三公经费不能仅止于“公开” 2013-03-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