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而4月15日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GDP同比仅增长7.7%低于预期,较去年四季度的7.9%再现回落,中国经济呈现弱复苏迹象相当明显。
面对这种局面,新一届领导集体,并未急于公布新刺激政策,而是多地调研,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李克强在此次会议上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必须远近结合,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速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
这让关注中国经济命运的人们备受鼓舞,因为市场担心,本届政府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下,继续以短期刺激保增长,放弃经济转型努力,从而让经济结构更加失衡和危险。李克强总理的表态,意味着本届政府至少将“促转型”置于与“保增长”同等地位。
经济增长被诠释为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而经济转型却被认为在短期内可能与这些目标相悖。这是一种唯GDP论下的路径依赖。我们不妨以另一种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尽管中国经济下行,但未出现大量失业问题,相反,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在提高工资待遇后还招不到工人,就业压力大的主要是大学生,这说明经济结构问题胜于经济增长本身。
其次,按照官方统计及现实感受,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在近些年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长,影响消费的主要是通胀及房价上涨,如果不对通胀加以抑制,那么,在收入增长速度低于或等于实际通胀水平而非统计上的CPI数据时,多么高的工资增速都没有意义,相反,只会让人们因担忧而加大储蓄或购买住宅规避货币贬值。
因此,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已经不能单纯用保增长来实现,因为在产能过剩、出口萎靡、消费不振的条件下,保增长意味着扩大政府投资,即继续以债务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的后果是,不一定能增加就业(近年来单位GDP增长的新增就业持续下降),但却可能引发更强烈的通胀,让收入增长变得没有意义;更为长远的担忧是,这些债务最终可能由国民埋单,从而大幅削弱他们的消费能力,这与经济增长目标和转型是南辕北辙的。
实际上,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处境要么接受低增长以及渐进的转型,要么继续刺激高增长而加大失衡。针对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矛盾,李克强认为要对症下药,开出的每一剂“药方”,既能治标、更能治本,从根本上讲还得靠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地增长,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这又返回到问题的原点,中国已习惯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国企垄断了许多基础行业,政府则控制着生产要素,服务业还处于部分管制之中,收入分配存在许多不公正现象等。如果政府对妨碍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制度进行改革,以地区间、群体间的发展差距与世界上最勤劳进取的人民,中国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因此,唯有能带来制度红利的改革才能将经济增长与转型包容在一起,以通过改革释放新的增量空间来缓冲经济转型带来的压力,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良药苦口,政府是否有决心,有能力实现自我超越和革新,直接影响和左右着中国的前途和具象化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