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2日的证监会通气会上,有关负责人除了表示新股发行改革思路和方案正在论证之中,还透露正在筹划建设数字稽查系统,实现“精准打击”。 在“精准打击”之下,又将有一批粉饰报表的IPO排队公司将折戟,盼星星盼月亮的上市梦将从此幻灭。根据证监会的安排,3月31日是各中介机构对各自IPO企业的自查截止日,一批原IPO招股书申报有问题的企业纷纷折戟。截至4月3日,2013年撤销IPO申请的企业共有166家,数量、密集都创下史上之最。 随着被终止上市的公司数量增多,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4月11日,曾参与IPO核查的知名会计师马靖昊对媒体透露:“一位IPO未成功的董事长在上市过程中留下了近2000万元的财务窟窿。当时为保证公司财务数据的持续增长,这些费用都由他个人掏了腰包,当得知上市被拒后,他崩溃得痛哭。”据称,起初这位董事长曾提出让公司分担一部分费用,但保代对其进行了劝说,告知“先垫付着,按25倍市盈率计算的话,上市后你的市值就多了24倍”,并鼓励他“再穷也要咬紧牙关”。 2000万不是一个小数,现在即使咬穿了牙,24倍的圈钱梦也只能是白日梦了。董事长哭归哭,但一家中小型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未计入财务报表中的花费就高达2000万,就让人匪夷所思了——这2000万花到哪些环节去了,为什么要让个人来掏腰包,而不是公司行为,这背后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 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企业为了拼IPO,往往由经营者自掏腰包垫付资金来保证公司有好看的财务数据。由于这些资金往往不入账,一旦IPO折戟,掏腰包者只能哑巴吃黄连。 董事长因哑巴吃黄连而痛哭,但这对投资者而言何尝又不是一件好事?倘若这被撤销IPO申请的166家公司没有经过此番“回锅”核查而蒙混过关上了市,那哭的就应该是投资者了。上市后粉饰的报表迟早会穿帮,下一年业绩必然会迅速变脸,炒高的股价将暴跌,不知又将有多少投资者会亏得倾家荡产,那时又岂止是区区20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