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跟老家的一位朋友聊天,听他说起一件“趣事”: “3·15”前后几天,朋友惊讶地发现电视频道变得异常“清净”,原来黄金时段播出的所谓“祖传神药”、“独家偏方”广告销声匿迹。可好景不长,现在这些广告又迫不及待地出来狂轰滥炸,大有把前几天“损失”补回来的劲头。 笔者听到的类似抱怨不止一次。消费者维权在被集中关注几天后很快恢复平静,制假造假企业在偃旗息鼓一阵后又重操旧业。“‘3·15’举国打假,‘3·16’恢复平常”,这样的调侃虽有些夸张,但却突显出消费者对“3·15”成为一阵风的焦虑。
消费者之所以焦虑,也在情理之中。众所周知,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消费者在和生产者的博弈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消费者的维权环境并不乐观。不少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该找谁才能解决问题。就算费了不少劲找到了相关部门,也经常遭遇“踢皮球”或者“一拖再拖”的窘况。久而久之,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得不到应有回报,慢慢演变成“吃哑巴亏”的无奈。 设立“3·15”,初衷是让消费者权益得到更好保护。然而,细细想来,“3·15”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维权难的现状。“精明”的违规企业发现,与其常年保持合法经营,还不如在“3·15”前后偃旗息鼓几天来得实惠。避开消费者权益得到最多关注的这几天,成了他们在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避过“3·15”这阵风,一切又都恢复正常。 要真正提高消费者的地位,就不能让“3·15”变成一阵风。说白了,就是不让维护消费者权益、惩治不法经营者变一阵风,而是要细水长流,建立消费者维权的长效机制,让对企业的监督变得常态化。 应该认识到,消费市场中的问题在“3·15”这一天被集中体现,但问题却不只是在这一天才存在。“3·15”的设立也不是为了运动式地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更好营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常态化社会环境。“3·15”如果演变成了一阵风,不仅限制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也背离了其最初目标。
对于商家来说,最大的监督和制约始终来自消费者。要有长效机制,鼓励消费者敢于较真,教会消费者善于较真。一方面,要改变目前消费者维权领域九龙治水的现状,进一步整合市场监管力量,让消费者的维权诉求得到更加积极、明确的回应。让消费者的维权有回报,消费者才更有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帮助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监管也不可或缺。应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做到违法必查,查必彻底。除此之外,也要建立企业诚信数据库,进一步增加其违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