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业务应提供投资服务
2013-04-12   作者:杨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字号
  近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资管市场引发强烈地震。相信,这不是监管部门的最后一次治理规范。
  2012年11月,资管新政正式出台,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大大拓宽。2011年底证券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才0.28万亿。新政出台后,资产管理部门一夜之间成为公司的香饽饽,在IPO暂停、自营亏损的情况下,以零资金占用创造了可观的效益。受益于新政,2012年底证券公司管理资产一举冲到1.8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增长超过5倍。
  过去一年证券公司新增的过万亿管理资产,大多数投向了信贷领域——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擅长的业务领域,并没有进入二级市场。作为这些资产名义上的管理者,证券公司平均收取不到0.1%的“管理费”。扛着创新的大旗,证券公司迅速扑向了通道类业务,将市场竞争对手紧紧锁定在信托公司身上。因为不像信托公司那样受净资本的限制,证券公司以极低的通道费,从信托公司手中抢走了大量对接银行理财的通道业务。这是券商管理规模迅速攀升的最主要原因。但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者始终是银行:资金来源于银行,资金运用决定权在银行,券商作为资产管理人已经“隐形”了。
  在这背后,监管风险被急剧放大。银信合作模式已被银监会纳入监管,但是证券公司的介入,使监管无力可施。证券公司、银行和信托公司共同构建的SOT模式,使本应纳入并表监管的融资类理财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投资类理财产品,原本应计提更多资本准备的融资类信托产品,被包装成了投资类信托产品。2012年信托管理资产中,单一资金占比68.3%,但被记为融资类的只占48%,另有35.8%投资类的信托,其中很多实际上是由融资类产品包装而成,其委托人为证券公司。这背后不能不说有银行和信托公司规避监管的动机。银监会对信贷规模和贷款投向的监管就这样被券商资管创新巧妙地化解了
  在这股资管大潮下面,金融风险暗流涌动。经过精妙的包装,证券公司的产品,通过有别于银行授信审批的程序,成功对接了低成本的银行理财资金,对房地产企业和政府平台公司提供委托贷款。由于证券公司在贷款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人员、经验方面相对缺乏,资管大发展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也在迅速积累。
  在此次治理规范后,证券公司应如何应对?笔者认为,资管业务的立足点应在于满足客户投资需求,而不是融资需求。这一点,不仅对证券公司适用,对银行、信托也同样适用。信托公司正是立足为融资需求,才成为了影子银行,迟迟未能成为真正的资产管理机构。只有帮客户实现保值增值,才真正体现了资产管理的价值。证券公司应该逐步摆脱对银行销售渠道的依赖,根据自己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当券商成为中国富裕阶层的贴身投资顾问的时候,资管的春天才算真正到来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证监会将严查券商资管业务合规风控状况 2013-02-22
· 太平洋大举招兵买马 资管业务成短板 2013-02-08
· 资管业务成突破口 交叉性金融产品“井喷” 2013-01-04
· “双重”差异化发展券商资管业务 2012-11-28
· 资管业务将上演“五国大战” 2012-11-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