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凤凰古城正式开始收取148元大门票。此前,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已由原门票190元涨至258元,婺源景区套票由180元涨至210元,峨嵋山门票由150元涨至185元,宜昌三峡人家由110元涨至130元……游客连连惊呼:“鸭梨山大”,消费不起。(《南方日报》4月10日)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升温,不少景区旅游景点门票纷纷“看涨”,有些涨幅更是高达100%甚至更高。尽管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于门票价格的上涨趋势给予了遏止,甚至去年国庆节前夕两度降低一些景点门票价格,对部分景区门票价格“虚高”的情况给予纠正,但并没有得到公众认可。不少网友反映,发改委宣传降低的地方景点门票,大多景点都是“冷门”,含金量不高。今年旅游旺季再度到来之际,又掀起了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潮。 实际上,公众并不是一味追求低价门票,很多时候其实还是比较理性的:那就是,景区在上调门票价格的时候,应该有科学的成本公示,只要能够证明景区投入的各种成本相对比较大,或者为了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适应上调门票价格未尝不可。但问题的根本却是,据了解,很多时候地方上调景区门票价格,并非全是成本提高或景区长远发展的缘故,而是为了纯粹的增加景区门票收入。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社会各界早已形成一种共识,即单纯的门票经济远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全部,而是一种短视的、非可持续的做法。为了增加门票收入,各地千方百计提高门票价格。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无外乎以下几方面:一是各地景点普遍存在价格攀比及跟风涨价的面子问题;二是地方财政收入的短视观念;三是景点收益分配方式、门票定价机制尚不完善;四是价格等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高门票看似为景点赢得了较多的收入,但潜在地却因高门票而把更多的游客拒之门外,或者使整个城市都为此减少了更多的收入。杭州西湖免费的做法,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2002年起,杭州市政府拆除了西湖周围的高墙篱笆,相继取消130多个景点门票,还湖于民,使景区与城市融为一体。自此,看似每年门票收入损失了3000万,每年免费开放维护成本增加了3000万,但旅游总收入十年增了4倍,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超过10万,营业收入逼近10个亿。西湖景区免费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凭借。 如果门票价格适当,甚至采用免费的做法,很多时候“算大账”的受益要远远胜于单纯的门票收入。说到底,类似不可持续、短视的行动,看似聪明,实则未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