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广义货币相关的中国货币存量的快速增长,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加速了经济货币化趋势,实体经济的货币使用量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随之快速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103.6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巨大的货币供应量是不是房价快速上涨的“元凶”之一,此前这个问题已不断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相关报道见B5版) 广义货币供应量突破百万亿元,中国“世界第一货币供应量”的帽子恐怕一时很难摘掉。去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达97.4万亿,居世界第一。按照经济学定义,货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是指M1再加上民间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等。M2增速较快表明投资市场活跃甚至是过热,同时还存在需求不旺,经济增长存在风险。 百万亿元的货币供应量是什么概念?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9万亿元,这意味着目前中国“货币总量与GDP比值”达1.9以上。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金砖国家中2011年广义货币和GDP比值分别是:俄罗斯约0.7,巴西近0.75,印度略高于0.75。 我国如此巨大的货币供应是如何产生的?广义货币的主要创造者不是央行而是银行。与广义货币相关的中国货币存量的快速增长,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加速了经济货币化趋势,实体经济的货币使用量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随之快速增长。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带动货币供应量增加?以土地招拍挂和住房商品化为例,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为2.69万亿元,2011年这一数字为3.15万亿元,2010年为2.7万亿元。地产商通过招拍挂拿到地后,在上面大兴土木建设住宅、商业等各类设施,地产商通过银行信贷等各种方式创造了比土地出让金规模更大的货币供应量。最后,消费者按揭买房再次为货币供应增加做出“贡献”。 大规模的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是中国天量货币供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另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高度相关性:近10多年来,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呈现不断加速上涨的态势,1999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是11.7万亿,2000年时约为13万亿元,2008年不到50万亿。但从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增长可谓“狂飙突进”,在四年的时间里,从50万亿激增至百万亿,与货币供应量倍增惊人相似的是,中国主要城市四年来的房价变化。以北京为例,今年2月份,北京新建住宅(剔除保障房)成交均价为20983元每平方米,而2008年这一成交均价为12102元每平方米。事实上,在2009年初,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北京房价回落,当时北京商品房成交均价约1.1万元每平方米。北京房价在过去的几年里翻番,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房价与货币供应量同步倍增,如此雷同仅为巧合?或者是,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超发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那么,我国货币目前是否处于超发状态?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占GDP比重偏高,并不一定意味货币超发,而房价上涨的因素复杂,货币并非唯一推手。央行负责人此前也对货币超发质疑进行了反驳,并表示调控货币供应量与保持物价稳定并无必然联系。 也许这些经济学家所言有其依据,但公众的切身感受以及真实数据之间的相互印证,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的推动且投资效率日益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货币供应量,显然已是必须的选项。相信在货币的水龙头拧紧后,中国房价之船一定会随水面降低而同步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