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财务核查之外还应做点什么
2013-04-11   作者:李季先(作者系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高级合伙人律师)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到:
【字号

  随着日前首批被抽查的30家拟IPO企业将工作底稿送至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接受监管部门的封闭式“过堂”核查,拟IPO企业财务自查已正式升级为权力部门的监管核查。
  与IPO财务核查启动前相比,此次财务核查风暴截至目前已收到了阶段性成果:因未完成自查工作而提交中止审查申请的有107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的有162家企业,困扰A股市场多时的“IPO堰塞湖”有所缓解。
  但IPO财务核查的目的显然不仅仅是逼停或暂缓几家造假或存在其他硬伤的IPO企业上市,也不仅仅是就事论事“运动式”地通过严格的财务和法律稽核查究投机企业和企业主,而是有着更深的监管意图,即正本清源,借此彻底改变A股IPO的财务造假和粉饰之风,从而切实保护投资者,提高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就这个意义上来说,IPO财务核查尽管取得了初步战绩,可离功德圆满尚远。
  据一些业内机构评估,剔除已经提出终止上市和中止上市的200余家企业,在目前拟上市的近700家企业中,至少还有三成的企业为了满足上市条件,而对IPO财务和法律条件所涉及的数据和表述进行了不同程度粉饰,或进行了 “选择性遗漏”。不过,发行人及其保荐人出于各种考虑,在本轮核查的第一阶段自查阶段中没有选择撤回材料,而是仍然冀图浑水摸鱼,逃过这一劫。至于因IPO核查已撤回材料的上百家IPO企业,相关机构评测认为,如果IPO财务核查不能成为常态,而企业欺诈上市后仍然处罚过轻,那已经缓解的“IPO堰塞湖”将很快再次形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笔者认为,刚刚开始的IPO财务核查第二阶段不但绝不能虎头蛇尾,而且恪于我们的A股市场尚缺乏法律精神和投资者保护文化,此次IPO核查第二阶段“监管核查阶段”还应趁热打铁再加一把力,在集思广益、创新核查手段的基础上,更加严格执法。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在现场核查和问核阶段,鉴于相关财务和法律核查已进入攻坚期,时间短、任务紧,而有关核查部门人手又有限,因而可以引入社会力量,从开放信息源头、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发挥投资者及市场专业人士的聪明才智上入手,让公众协同核查,进而探索打击财务造假的长效机制。毕竟,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首先,为了便于群众监督、避免IPO核查暗箱操作,要开放IPO信息源头,结合此次IPO财务核查,除已经预披露招股说明书的IPO企业外要继续披露外,公开披露全部拟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审计报告、自查报告等上市文件,并由核查者接受群众对拟上市企业的信访和现场举报,从而为广大公众参与监督提供基础。
  其次,树立A股市场的法治风气,要明确IPO核查的信息披露标准底线,对于存在重大遗漏和虚假披露的IPO企业,因其违反基本法治精神和企业家道德操守,因而不论其财务业绩好坏,都应坚持一票否决,以存在IPO实质障碍论处,拒绝其IPO申请,甚至追究其造假或违规信披的法律责任。
  第三,以查处已上市企业欺诈上市或信息披露违规为契机,对公开“自认”存在信息披露“瑕疵”、财务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因其“自认”行为完全符合民诉法上的证据规则,因而应全面豁免民事诉讼赔偿的前置处罚程序,从而倒逼拟上市公司采用法律允许的IPO行为,认真对待其IPO承诺,并为当下的IPO监管核查提供额外监管红线,即IPO承诺法律上是否成立、财务上是否可行,现有IPO申报文件中的描述是否与其承诺一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除妖降魔 IPO核查应一查到底 2013-04-08
· 以发行制度改革探索根治暴炒新股顽症 2013-04-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