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3月29日,共有1164家公司发布了去年年报,而这些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约为15931亿元,其中10家上市银行就贡献了9533.5亿元,占比59.8%,五大行净利润同比上升近15%,银行业继续成为最赚钱行业。从年报看,与此前热议的“暴利说”不同,今年各银行盈利均呈减速趋势。而2011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额为8750亿元,占同期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45%。这表明,银行业的相对盈利能力并未被削弱,甚至可能进一步强化。 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以及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等大背景下,银行业的巨额利润来自哪些领域呢?以全球最赚钱的工商银行为例,2012年利息净收入417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7.8%,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而贷款利息主要来自企业的贷款利息支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利润来源于贷款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当其成为最能赢利的行业时,就免不了有从企业“抽血”过多的嫌疑。 2004年10月,央行决定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一模式无疑为商业银行天然地构建了一个法定的净利差空间,有利于商业银行在政策保护之下成长。但这种价格管制,也让银行的垄断属性广受诟病。 当然,银行也需做好“晴天带雨伞”的准备。银行盈利前景的变化需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首先,要关注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变化;其次,要达到资本金管理要求,确保底线不突破,把住生死关。 但我国商业银行受益于利率管制,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国际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高的超过70%。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大都在10年左右完成。其中,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前后经历13年。 我国从启动改革至今已17年,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第一步;1997年货币市场利率实现市场化;2004年外币存贷款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2004年以后,利率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去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进行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至30%,进一步彰显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决心。 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稳健、有序进行,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仍不够。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正在加速推进,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也提上了政策议程,而这都需要以市场化的利率为基础,更加剧了改革的紧迫性。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其深刻内在原因:一是需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二是鼓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三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不能冒然放开利率管制,配套机制需同步健全,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加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设。要实现资金市场定价,须打破国家隐性担保,建立有限、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推进存款市场充分竞争,促进金融机构经营能力提升。二是着手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制度。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难免会出现少数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现象,需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制度来积极应对,尽量减少个别金融机构破产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三是逐步完善金融稳定机制。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差异化定价逐步形成之际,社会资金流动将更加频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凸显,需要提高金融风险监测分析能力,制定周全应急预案,采取及时有效的金融稳定工具与手段,防止因金融市场过度波动导致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回头路。 央行调节货币供应有三大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从1984年至今在,央行共45次调整存准率。当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这种方式,减少了行政的“一刀切”,使得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方式具有柔性和灵活性。可以充分借鉴这方面经验,稳妥但有节奏地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地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底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支持,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从战略层面为小微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对商业银行而言,推进利率市场化是痛苦的,但又是必须的。银行必须改变原来通过利息转化等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的做法,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这方面是也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此外,对后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问题要提前加以研究和防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