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集团主席、荷兰财政大臣戴赛尔布卢姆曾表示塞浦路斯救助方案可作为未来类似救助方案的范例,由于此言一出即引起金融市场恐慌,他隔天改口说塞浦路斯是个特例,宏观经济调控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所以不存在模式或模板的问题。他的出尔反尔其实道出了实情,塞浦路斯救助方案确已成了一个模式。
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对塞浦路斯两大银行进行重组,由银行股东、债权人和大额储户承担损失,筹措58亿欧元资金,以换得100亿欧元的金融援助。核心是对10万欧元以上的大额储户强制减记达40%。这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救助思路,还成为致塞浦路斯这个重要的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于死地的封喉一剑,塞浦路斯“避税天堂”的“信誉”不再。有人甚至认为欧盟就是借着救援塞浦路斯,逼迫其黑钱曝光,整治其金融乱象,是“早有此意”之举。
“避税天堂”一般指以优惠税率和高度隐秘性来吸引外国公司和个人前往注册公司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小型的海岛国家或内陆小国,自然资源稀缺,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薄弱。外资在当地注册成立空壳公司,再以空壳公司的名义到其他国家投资,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有调查显示,在全世界各地的“避税天堂”有近200万家空壳公司,隐藏的资金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之和。每年“避税天堂”让各国税收蒙受的损失高达12500亿欧元。
国际社会对“避税天堂”弊端的舆论抨击由来已久,但实质性的监管却长期步履维艰,几无成果。直到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社会要求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高涨,各国也相继掀起查税风暴及相关打击行动,目标直指“避税天堂”。在2009年的20国集团伦敦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同意对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采取行动,并准备实施制裁。但实际上,真实被制裁的只是因申请救助而撞到枪口上的塞浦路斯,各个避税港的离岸金融业仍旧风光无限。
对“避税天堂”的最新一轮进攻来自媒体。总部在美国的调查性新闻记者国际联盟近日在欧美各大报同时爆料,他们接到一份涉及170个国家13万逃税者的信息。一位匿名举报人一年前向这个记者联盟提供了260GB的文件,这其中有政府官员、石油大亨、军火商以及金融投资商的名字,他们的资产分布于世界十大有名的“避税天堂”的银行。庞大的数据库还在继续评估分析中,而披露的细节已经让很多人精神紧张。
即便如此,诸多“避税天堂”不会因塞浦路斯的整治或者媒体的爆料而自动消失。毕竟,这牵扯到太多国家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国际社会加强对“避税天堂”的监管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吗?这也还是个问号。